在情報資料不全、不理解敵人想法的情況下,最佳的處理方式就是違逆他的想法。

彭呈仁想讓徐雲書往東走,徐雲書就非要去西邊轉轉。

在面對彭呈仁的叫囂時,他就是這樣處理的。

這種處理方法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徐雲書本人是優勢的一方。

敵對的狀態下,只有處在優勢的一方,才有隨時改變主意的資格。

在入睡的時候,徐雲書也在推敲著關於彭呈仁的所有心理活動。

彭呈仁的狀態只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他真的淺薄無知。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一切都沒有必要再細思,當夢境森林內的巨大蝸牛死掉時,這個人將徹底消失在現實世界裡。

第二種可能,這個人有自己的圖謀。

就像徐雲書和陳鴻暉說的那樣,如果這個蝸牛附身者從頭到尾都很清醒,那麼,他引導自己去攻擊他,用心就很可疑了。

如果自己含怒攻擊的話,會發生什麼事?

徐雲書沒有興趣去嘗試,不過他倒是願意推演一番。

他跟彭呈仁一共打過兩次交道。

第一次是聚集夢境附身者的時候,徐雲書稍稍猶豫了一下,不知道要往蝸牛哪個位置劃道,結果被彭呈仁以溝通交流的名義欺騙逃走。

第二次在剛才的審訊室裡,彭呈仁以輕浮的語氣和說辭試探他,在確定無果後,轉而用言語挑釁。

如果說,這次見面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刨去了一切細枝末節後,徐雲書所能想到的也就只有彭呈仁的心態了。

夢境森林裡附身蝸牛的時候,彭呈仁明顯認為白狼是要獵殺他的,所以在一陣故弄玄虛後,飛速逃走了。

而現實世界中,再次面對徐雲書時,此人卻在不斷引導,引誘他動手,甚至不惜用激怒的方法,讓自己陷入危機中。

這前後矛盾的心理狀況背後,隱藏的是什麼?

不斷思考的時候,徐雲書已然回到了白狼身軀內。

這頭白狼正巡視自己新的領地,這片怪異蘑菇林中沒有高階掠食者,所以它此時傳遞給徐雲書的是一種莫名的情緒。

如果白狼有心智的話,估計會很奇怪。

這些日子,每次醒來的時候,都會處在不同的位置,若換了徐雲書,不僅會懵逼,甚至還會恐慌。

徐雲書活動了一下白狼身軀,感覺身體沒有不適之處,開始往第二層趕。

途中,他再度思考起彭呈仁的事。

影響彭呈仁做出不同決定的契機是什麼?

寄生蟲的影響嗎?

或許有一定因素,但絕對不是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