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接過手機,螢幕上顯示的是一個字尾為doc的文件,她又抬頭看了一眼他,在他肯定的目光中點開了那個文件。

她開始靜靜地閱讀那個標題為《花山少年》的文件。

開篇就是一首題為《那年那少年》的詩。

那長滿雜草的操場哦

激盪和淹沒了多少個青春的綻放

有一雙雪白的球鞋

它敲擊跑道仍在沙沙做響

那教室裡閃爍的蠟燭哦

點亮和熄滅了多少個理想

有一劍憂鬱的凝眸

它留下了幾十年的渴望

那坑坑窪窪的校道哦

迎來和送往了多少次榮光

有一襲匆忙的身影

它穿梭歲月獨留滄桑

回望崎嶇的花山路哦

風起無沙揚

月過西山霧茫茫

魂牽夢繞謂情殤

這一年,從清明開始,一直都沒有下過雨。

這一天,是九月一日,已然是秋天了,但太陽仍然毫不吝嗇她的熱情,用過了份的陽光炙烤著大地,旱災的陰霾籠罩整個應陽地區,放眼望去,無論是水田、旱地,還是山坡,都是一片灰白凋敝。

而在應陽縣最西邊卻有一片山水寶地,久雨不澇、久晴不旱。

這裡聳立著一座叫花山的小山嶺,在那高低不平、或大或小的灰白的石灰石中間,卻掩藏一團又一團的蔥綠。

花山的東面,立壁而上,極難行走,故這片山嶺又有一個極為響亮的名字——好漢嶺。

在好漢嶺下,靜臥著一條碧綠的小溪。由山泉發源而來的溪水,一年四季清澈見底。小魚在河裡盡情的嬉戲,偶爾一條調皮的小魚冒出水面來吹一兩串水泡,見到行人後又害羞地躲進水草裡。

傍水而生的灌木鬱鬱蔥蔥,一到春天,灌木或紅或藍的花朵把整條小溪包得嚴嚴實實,所以這小溪就有了一個詩一樣的名字——花朵溪,也有人叫她花溪。

花溪上有一座石頭拱成的橋,人們叫它花橋。花橋很出名,所以這片風水寶地就叫花橋鄉,撤鄉並鎮之後這裡才改叫花山鎮。

在好漢嶺下,花溪旁邊有一片相對平緩的坡地,相傳這裡就是這片風水寶地的中心。

花山中學就坐落在這裡。

這是應陽縣的最高學府,聚集著應陽縣所有的青年才俊。

中學那青磚綠瓦雄偉的大門前臥著一對人高的石獅,石獅後面掛著一幅楠木刻成的對聯:“好漢嶺下育花朵,花朵溪旁聚好漢”, 對聯上那幾個遒勁隸書大字剛上了新漆,黝黑油亮的大字在太陽下閃閃發光。據說這幅對聯是學校的創始人,晚清洋務運動領袖之一的雷國潘親筆。

在大門正上方,掛著一條紅布做成的橫幅,上面貼著幾個由黃紙剪成的黑體大字——歡迎新同學。

大門正對面的是一條由石子和黃土夯成的馬路,馬路在學校門口拐了個九十度的彎,爬過左邊的花橋向北蜿蜒而去。而學校正對面馬路兩邊高高低低的瓦房和平房組成了這裡唯一的一條街道——花橋街。

安靜了兩個月的學校大門前,此時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好不熱鬧。學子們一個個手提肩挑,從馬路的兩個方向往學校的大門奔來。

沿著花橋街往前走五百米,就到了街的正中心,花橋汽車站就在這裡。

在車站的旁邊臨時擺放著一個暗紅色的辦公桌,辦公桌前貼著一張紅紙,上面寫著“花山中學接車點”。

幾乎每個班級,特別是今年的新生班級,都有一兩個先來的同學,在這裡接後來的同學,幫著提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