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默在汴梁皇宮的“太慶殿”稱帝,改元“洪武”,史稱“洪武大帝”。

只是,在登基的當天,卻有“虎賁軍”來報,“銅屍”陳玄風回來了,且身受重傷、奄奄一息。

登基大典尚未進行完畢,郭默只好先命人將陳玄風安置在偏殿,並讓人立刻去請“東邪”黃藥師出手。

新皇登基,自然要頒佈一些法令,郭默也不例外。

現在大宋的疆土,有源自大理的、大金的、蒙古的和西夏的,當然也有延續大宋的。

法令還好說,直接按照郭默之前,在四大經略安撫使轄區的政策執行就好,最早的已經執行了五六年,一直進行的也相當穩妥。

只是,各地的行政區劃卻有些模湖和混亂。

這個時代,地方行政區劃,有路、府、州,還有中央直轄的軍,讓人眼花繚亂。

怪不得在另外一個時空裡,大元一統天下之後,就重新規劃了行政區劃。

郭默也打算把這一個改革提前,直接使用後世的“行省制度”,並親自命名了那些他耳熟能詳的省份。

從南到北依次為廣東、廣西、雲南、江西、浙江、福建、江蘇、四川、湖南、湖北、陝西、ah、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等十六個省級行政單位。

後世直轄的上海、重慶、天津等地,現在自然還沒有蹤影,即便是中都也剛剛入手,真正從河北單列出來,恐怕要等到在中都建都的時候。

至於省級之下,則採用了府、縣兩級,跟大宋現行的制度沒太多區別。

一省之長為“布政使”,掌一省之政,府、縣之長,依然沿用知府和知縣的叫法。

軍事起家的郭默,將大宋的疆域劃分出四大軍區。

“靖邊公”、“靖難軍”都統制郭靖,為北部軍區大都督,轄區主要包括現劃定的河南、河北、山東、ah等地。

“定邊侯”、“敦武軍”都統制孟共,為西部軍區大都督,轄區主要包括山西、陝西和西夏的幾個州府。

“鎮南侯”、“忠順軍”都統制餘玠,為南部軍區大都督,轄區主要包括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地。

因為率軍滅掉了大金國,被晉升為“忠勇侯”的“岳家軍”都統制嶽翱,被任命為東部軍區大都督,轄區主要包括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廣東等地。

陸冠英則被正式任命為“虎賁軍”都統制,趙成宇和張世傑副之,陸冠英同時還兼任“錦衣”的大統領,李志常、陸平生、武南天為副。

“虎賁軍”主要負責京城所在地的防禦,編制也增加到三萬人,主要從原來的禁軍中篩選。

郭默還改革了大宋現有的殿閣學士之制,於皇宮內設立“文淵閣”,設大學士以充皇帝顧問,辦文墨、參與機務,稱為“內閣”,“內閣”可批答文章,草擬政令,參贊軍務等。

首批被郭默列入內閣的有吏部尚書薛極、刑部尚書趙汝述、禮部尚書程珌、戶部尚書岳珂,此四人均為文淵閣大學士。

另外還有三人,也有進入文淵閣的資格,分別是刑部侍郎宋慈、“定邊侯”“敦武軍”都統制孟共和開封府知府耶律楚材。

這樣一來,就有七人算是入閣,三老三少一中年的組合,也算是在年齡上有了層次和傳承。

只是,孟共暫時率軍在外,並不能參與日常的閣務,卻依然保持著郭默麾下軍中第一人的位置。

而那四大經略安撫使,也隨即變更為“布政使”,只是為了突出這四個人的地位,分別被賜予了侯爵,將來一旦調任中樞,自有其入閣之日。

林林總總的法令還有很多,比如大力推廣縣學,每個縣至少要有一座官辦的學校,學生人數不得低於五百人。

大力發展農業,鼓勵經商,大力發展手工業者,並設立重獎,獎勵那些搞發明創造的人。

各行各業,一旦有人能在技術上革新或有發明創造,都可以向當地官府申報。

經專業人士鑑定考核之後,根據發明創造的實際影響力,給予相應的報酬,真正有才能的人,也可以因此抵稅或被授予官職。

這些政令,在過去的幾個月內,由郭默牽頭提出,薛極、趙汝述和程珌等人反覆推敲之後,才形成文字的。

郭靖在郭默登基當日千里迢迢趕來,並獻上了拖雷送來的大禮,自此中都城也納入大宋的版圖。

因此,郭默將他早就畫好的圖紙也拿了出來,這是一副皇宮的建造圖。

中都的皇宮,郭默有幸也去過,實在是有些不敢恭維,至少在郭默看來,很多地方都不是很滿意。

他就根據自己的記憶,將後世的故宮畫了出來,這是明清的皇宮,大體的佈局甚至宮殿的名稱,郭默也一一標註在圖紙上。

至於其中的細節,郭默終是無法記得清楚,只好委託現在的能工巧匠們自己去發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