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後金送來大批黃金(第1/2頁)
章節報錯
崇禎九年,十月初。
遼東之地,已進入到冰天雪地的冬季,氣溫降到零下十多度。
但有個地方,卻是冷到零下二三十度的程度,正常人很難在這裡長期生存,因為後面還會更冷。
漠河。
這裡就是漠河。
但從今年七月份開始,有一批人來到了這個地方,讓這個人煙稀少,可能過去幾千幾萬年都極少有人來踏足之地,第一次變的頗為熱鬧。
尤其是在哪一條條的小河邊,更密密麻麻聚集著許多身影,都彎腰光腳站在水中,利用手中工具,淘洗河中的沙子。
發出刷刷刷的清脆之聲。
且持續了兩個多月時間。
站在冰冷河水中的人類越來越多,至少數以萬計,再不斷減少,到最後只剩下骨瘦如柴的少數人員。
直到雪花緩緩落下,氣溫降低,連河水都冷到結冰,河裡淘洗沙子的聲音這才減少乃至消失。
考慮到溫度會越來越低,食物、衣物等資源又嚴重不足,不可能留在這裡過冬。
故而在十月五日,負責淘金專案的正白旗旗主多爾袞,便下達了撤離命令,帶著僅餘800多名的朝鮮奴隸工人,以及裝了滿滿十數車的沙金,再在近三千女真精銳的護送下,向南返回盛京,預計到月底會抵達,畢竟從漠河到盛京,這段路途有兩千多里,快馬加鞭都得趕路很長時間。
等等!
朝鮮奴隸工人的數量,怎麼才剩八百多?此前不是徵調了兩萬多人麼?
大部分的朝鮮青壯奴工去哪裡了?
自然是都狗帶了。
有的是死於食物缺乏。
有的是死於疾病。
有的選擇了逃跑。
還有的由於不聽話、幹活不賣力、反抗等原因,被女真戰士們打死、斬殺。
最後僅剩八百多人活了下來,九成以上都成了一次性的耗材。
女真人從漠河老溝金礦淘出的沙金,當真是用朝鮮奴工的人命換來的,充滿了無數的罪惡與屍骨。
“看來明年上半年得多抓些朝鮮奴隸,下半年再帶三萬人過來淘金,糧食也得多帶一些,從而淘出更多的黃金。”
騎在一匹馬上,多爾袞看著面前的隊伍,心裡暗暗道。
不容易。
這世上幹任何事情都不容易,哪怕是砍山上隨處可見的大樹、挖深山老林中的人參、取出河蚌裡的東珠,乃至成功找到老溝金礦,並順利淘到了足足十六車的沙金,但這些都不是易事,都需要付出很大的辛苦與努力。
唯獨掠奪、殺人、放火,這些破壞的舉動,才較為輕鬆,也能取得非常大的收穫,是這世上最容易之事——當然前提是你自己要足夠強,有實力將反抗者殺死,敗了則丟掉自己性命。
而對多爾袞而言,只要劫掠殺戮其他民族的風險性較低,能確保損失較小,他還是寧願選擇去劫掠,而不會選擇一座擺在面前的金山,因為開採黃金會很麻煩很累。
但如今對於女真一族來說,劫掠這條路已經走不通了,上山砍樹、下河淘金都是不得已而為之,即便必須進行劫掠,也只敢對東邊的朝鮮與北邊的野人女真動手,西邊的蒙古和南邊的大明,現在連稍微碰一碰的念頭都不敢有。
因為蒙古的許多部落,今年都相繼投靠關寧軍了,還建立了羊毛收購方面的合作,有巨大的利潤空間,為了保護這些利益,關寧軍自然不會允許大金對蒙古採取行動,不然一定會進行干涉,並形成對大金的兩面夾擊,以女真三萬不到的本族精銳,哪怕戰死三百人的損失都接受不了。
而南邊的大明是越來越富,擋在面前的關寧軍也越來越強了,已擁有精兵十萬,且透過開礦、養殖、捕撈、開工廠、銷售木材等產業,一年淨賺超過3000萬銀元,不亞於大明朝廷的財政收入。
所以當《東方時報》上專門寫了篇文章,介紹關寧軍各產業的發展情況,大加讚賞關寧軍透過自身的勤奮努力,實現了自力更生與致富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