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過載鐵路入川(第1/2頁)
章節報錯
一條道路便解決整個四川的交通運輸問題。
投資規模可能達到上億銀元。
秦良玉擔任四川境內的總負責人,完成融資與管理收支、招募股東、招募勞工參與工程建設等工作,擔子不是一般的重大,讓秦良玉感到害怕與發憷。
而這到底是個什麼基建專案,竟然把秦良玉這樣見過無數生死場面的巾幗女將,都給震懾住了,不敢點頭答應。
鐵路。
是一條許家莊的交通專家規劃的,打算從海港城作為,經過揚州、南京、合肥、武昌、荊州、夷陵、忠州(包括石柱在內)、重慶再一路到成都城的一條超級過載鐵路。
稱之為「海川鐵路」。
其全長約2000公里。
建設成本預計超過1億銀元。
採用1560毫米寬軌雙線過載軌道設計。
蒸汽火車的最大時速約80公里/小時。
線路的最大年貨物運輸能力超過10億噸(即單線5億噸)。
至少相當於三十條的普通中等標準石板公路,或者等於幾百條的蜀道。
只要這條過載鐵路專線建成,解決整個四川的對外物流運輸需求,確實是毫無問題。
話說鐵路即將正式登場,許家莊終於打算開始修鐵路了麼?
但許家莊有這方面的技術,能不能造出蒸汽動力火車頭與車廂,具備相關的鐵軌鐵路基建能力麼?
自然是有的,許遠認為推廣鐵路交通的時機已經十分成熟了,可以開始建造價效比極高的過載鐵路了。
比如「超古二代」蒸汽機,其超過1萬馬力的強勁動力,還算小巧玲瓏的裝置體積,稍微調整便可作為火車頭的動力系統使用。
比如合格高強度的鐵軌鋼,許家莊的鍊鋼廠已有能力冶煉出來,產量也完全能滿足需要。
還有橋樑架設、隧道打通的基建能力,也沒有太大問題。
更有相關的上千人的研發團隊,專門開展鐵路方面的研究,已經鋪設了幾十里長的測試軌道,組裝出了蒸汽火車,並在上面跑了起來,收集到了足夠多的技術資料和資料,且達到了實用化的標準。
即不管是哪個方面,許家莊都具備了相應的人才儲備、技術實力與物質基礎。
資金更不是問題,上億銀元的投入,許家莊拿出一半,另一半吸引各類民間資金加入,而且能保證穩賺不賠,收益率非常之高。
畢竟這可是功能定位以拉貨為主的「過載鐵路」。
話說現代社會那邊,華夏國可是修了幾萬公里的動車組能跑出時速250至350公里的超級高鐵,可謂極其先進,但不僅不怎麼賺錢不說,每年反而都要虧幾千億,票價也不便宜,雖然是給人們出行帶來了極大便利,但價效比其實不高,根本就不怎麼賺錢。
現在許遠打算在大明世界這邊,推廣鐵路,並著重強調「過載」二字,建成之後,火車時速也只有80公里的樣子,慢吞吞的,時效性很差,難道這樣的鐵路就能有利可圖?
許遠在經過一番深入的調查研究後,認為過載鐵路+蒸汽火車,這樣的組合在技術上是比較落後,但盈利能力至少是現代高鐵的十倍以上,虧損的機率為零。
他為什麼會這麼篤定?
其實稍微懂點高中物理的人就能明白,要把一個物體從零加速到某個速度,需要消耗的能量,是與質量成正比,與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即同質量的兩列火車,一個時速為320,一個時速80,那麼在加速過程中,前者消耗的能量,是後者的16倍之多。
且速度越快,阻力越大。
而
保持勻速行駛的狀態下,列車需要的牽引功率公式是P=F(阻力)*V(速度),但速度快的物體,阻力會指數級的增加,哪怕速度提高了4倍,但阻力增加了16倍,導致快車跟慢車跑相同的路程,快車要多消耗4倍的能源。
這就是高鐵動車跑的越快,虧的反而越多的原因,哪怕從乘客們那裡,收取兩三倍的票價,依然得不償失,除非客流量特別多,每趟動車都是爆滿,才能賺到一些利潤。
現代社會的華夏國,修了幾萬公里的佔全世界六成的高鐵網路,不能說是面子工程,但除非是電費降低到2毛/度,或降低運營速度,抑或者增加貨運方面的功能,否則是永遠都不可能賺到錢的,只會年年鉅虧。
而許遠打算在大明這邊推廣的過載鐵路,根本就不怎麼考慮客運功能,主要服務於貨運,等貨物裝滿了再出發,不要求準時準點,平均時速八十公里完全夠用,並儘量保持中途不停站直達,極限情況下,每條過載鐵路線,每天的貨物運輸量不少於150萬噸(單線,雙線運力翻倍)。
假設收取的費用標準,是每噸每天0.5塊銀元,那一天的毛收入就是75萬銀元,淨利潤則不會低於25萬銀元。
一年就淨賺9000萬銀元!
只要運力達到滿載狀態,兩年不到,就能收回全部建設成本。
當然就算只能保持兩三成的運力利用率,也是十年之內,就能收回全部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