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角回到大明世界這邊。

簡直是眨眼的功夫。

時間來到了崇禎十七年的二月份,如今的天氣,似乎要比往年來的要暖和一些,不再是過去的那麼寒冷。

一方面原因,是小冰期的影響,正在逐漸的消退,氣候開始回暖,終於要渡過最寒冷的低谷期,且以後的情況,應該會越來越好,而不是越來越冷。

其次,就是溫室效應的作用下,讓氣溫也有了較為顯著的回升,雖然構成的影響因素很小,但已經到了無法忽略的地步。

要知道去年的大明帝國,一共消耗了多達7.85億噸的煤炭,其中單許家莊就消耗了5.75億噸,用於鍊鋼、製取化肥、發電、供暖等方方面面,又以許家莊如今接近一億的人口數,相當於每人消耗了近六噸的煤炭量,還不包括大量的石油、天然氣、沼氣等消耗,若是把這些燃料也算上,人均消耗的燃料當量,可能相當於十噸煤炭。

這個消耗的質量,是比現代社會那邊,華夏國的人均能源消耗還高,導致了每年有二三十億噸的二氧化碳,被排放到了大氣層中,短期內似乎沒有影響,但日積月累下來,至少在海港城附近區域,確實會有一點更暖和的感覺,平均氣溫要高個零點一二度。

雖然在現代社會,溫室效應如同惡魔一般,會導致暴雨增多,洪澇災難增加,異常氣候頻率增加,糧食減產,兩極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讓某些島國有被海平面淹沒滅亡的風險,以及海水被明顯酸化,讓某些對酸鹼變化敏感的動物滅亡……負面的效果其實非常之多。

可就算如此。

許家莊這幾年也是瘋狂的採購煤炭,加工煤炭,燃燒煤炭,依然是不限量的進行採購,有多少收多少,還制定了一每年燃燒三十億噸,持續五十年,未來要向大氣中釋放出超過兩千億噸的二氧化碳,將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增加到0.5%左右,從而讓整個星球的平均溫度,提升大約兩度,這看起來雖然不多,但足夠讓大氣中的水含量,明顯增加,讓許多地區的降雨增多,讓不少的內陸乾旱之地,重新的充滿水汽,從而長出植物,變成可以生存之地。

還有北緯六十度乃至更偏北的地方,哪怕一年會有五六個月屬於冬季,但那數以幾億畝乃至幾十億畝的黑土地,仍然可以有120天的時間,成為適合農作物的生長時期,從而種出大量的糧食,要知道,北方因為天氣寒冷的緣故,其實昆蟲的數量是很少的,病蟲害也不多,所以不需要噴灑太多的農藥,也能實現高產,這就更適合發展有機農業,有著更好的農業前景。

更何況,北方地勢平坦,只要把包括西伯利亞的土地充分的利用起來,開墾出十億畝的良田,是沒有太大問題的,哪怕平均畝產只有六七百斤,也能養活十億級的人口,可以讓大明帝國的所有百姓,都不缺糧食,不會陷入到饑荒之中。

只是這個二氧化碳排放計劃,著實是有點過於漫長,效果不能馬上看到,不然可以的話,許遠是恨不得馬上就進入到溫室的狀態,哪怕會導致頻繁的氣候異常。

另一邊。

許家莊,海港城內。

如今的這座城市,人口數量,已經膨脹到了五百萬數量級(這僅僅只是本地人資料,外地的打工人還有兩三百萬,實際人口有七八百萬)。

但核心城區的面積,卻只有五百平方公里,相當於每平方公里區域生活了上萬人。

這就導致了土地資源變的緊張,房價開始飆升,城市規劃部門,也不得不規劃了大量層高達到了24層的高層公寓,提高土地的容積率,哪怕是富人購買的別墅房,也普遍增加到了五層半,地下室還有兩層,也就是七層半,從而允許住進五六十口人,滿足一整個大家族的居住需要,不然三層半的別墅,根本就不太夠用,而且海港城內,為了禁止炒房的現象,每家每戶,只有購買一棟房子的資格,不能申請購買更多,房價也做出了限制,另外還建造了大量的給工人、學生群體居住的宿舍房,每個房間內有五六個上下鋪,能住十個人,雖然略微擁擠,但鐵架床勉強能睡,至少要比那些茅草房、土坯房住的舒服,不少的宿舍房,裡面還有電扇、空調、電視等電器,這就不知帶來多少的幸福感,讓許多來到海港城打工發展的工人,都覺得這裡遠比自己的老家好,從而想紮根落戶下來,不想回到老家。

張小華,就是這麼一位來海港城發展的打工人。

他今年十八歲,來自江西的一個普通農村,身形較為健壯,十四歲就開始在外面闖蕩,但乾的都是沒啥技術含量的體力活,工資也不是很高,後來跟著一位親戚,有了來海港城打工的機會,而許家莊的莊主,認為江西人老實可靠能吃苦,不會偷奸耍滑,故而分配的合法勞工簽證指標中,給江西老表的指標最多,足足有三十萬個。

而拿到了合法勞工簽證,意味著可以從事許多種的工作,可以光明正大的在海港城各處活動,收入也能得到保證,若是受到侵害,也會得到法律的保護,而沒有合法勞工證的,收入明顯會低很多的同時,一旦被舉報發現了,就是被立刻驅逐的結果,犯了罪的,直接送到礦山上去挖礦,沒有通融可講,所以十分的悲催,但就算如此,海港城內,沒有勞工證的黑工人數,至少也有百萬人之多,大多從事保姆、護士、服務員、清潔工等工作,以女性為主,畢竟女性算是弱勢群體,只要沒有觸犯法律,哪怕沒有合法勞工證,也只是批評教育一頓,然後被立刻釋放,只有那些暗娼,會被果斷的驅逐,因為這種行業,其背後往往會存在嚴重的犯罪網路。

好在張小華是辦下了合法勞工證的,他在海港城內,是擁有行動的自由的,只要規規矩矩老老實實,甚至允許進入工廠,從事鐵飯碗的工作,若是有著很不錯的手藝活,成為技術工人,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未來順利落戶海港城,都不是沒有可能。

只是十八歲的張小華,乾的是建築工,每天都在工地上幹活忙碌,搬搬磚,搬搬材料,或者扎鋼筋,打打灰等,以重體力勞動為主,技術含量也有一點,但是不多,所以賺的只是個辛苦錢,哪怕評上了熟練工,一天的工資也就380文,偶爾加加班,合計能拿400文的樣子。

但是工地上吃飯,每天要吃掉三十文。

住在集體宿舍房,一天也要二十文。

加上其他開銷,平均每天十文。

實際每天的淨收入,大概就是340文的樣子。

每個月大概能攢下1萬文,也就是十塊銀元,一年工作十個月,能攢下一百銀元。

這個收入水平,放在海港城,可能不算什麼,屬於低收入階層,但放在整個大明境內,算得上中高收入階層,放到更窮的大明周邊地區,那就是高收入階層了,是可以娶兩三個媳婦的賺錢能人了。

但打工人張小華,卻不是特別滿意這樣的現狀,他還是有著更高的野望和追求,並且他給自己設定了三個目標,想在三十歲之前,把這三個目標全部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