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鄭成功回家過年記(第1/2頁)
章節報錯
崇禎八年,臘月二十六。
坐上了蒸汽鐵甲戰船“天下號”,鄭福松踏上了返回福建老家的旅程。
帶上了母親田川松和弟弟鄭衛松——弟弟改名字了,從原來的日本人名田川七左衛門,改成了鄭衛松,迴歸到漢名漢姓,與日本的身份進行切割,即便他身上有一半日本人的血,但現在他是華夏族人,穿大明衣冠。
其實鄭福松自己的名字,也有了變化,他五行缺木,所以本名為森,字大木,但他初步完成對平戶的改造,贏得當地民心,招募船工漁民,將平戶打造成第二個漁業中心港與重要商業港口,開始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之後。
優良。
對於他的綜合表現,老師許遠,給他打了個九十分優良的評價,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併為了表示獎勵,給他賜字‘成功’,因為他成功救出了弟弟、成功對平戶實現了治理、成功帶來了收益,也希望未來做出更大更成功的事業,故而賜字成功,最合適不過。
“從現在開始,我就叫鄭成功了!”
鄭福松,不,鄭成功對這個字非常喜歡和滿意,因為聽起來響亮,寓意美好。
至於這次帶著母親和弟弟,回到福建安平,主要的目的,就是回家過年,讓多年未見到父親的鄭衛松,見一見自己的親生父親,實現一家人的團聚。
因為在華夏的傳統文化裡,沒有什麼比家人團員團聚更重要的事情了。
雖然在營救弟弟的這件事上,父親鄭芝龍沒什麼擔當,屢屢令人失望,但站在他的角度考慮,再怎麼送錢,也確實喂不飽松浦氏的胃口,只會變本加厲的敲詐,最好的辦法,還是隻能憑藉硬實力,只有龐大的財富是不行的。
鄭家必須想辦法提升軍事硬實力,如此才能贏得尊重。
所以這一次回去,除了過年團聚,鄭成功還想提一些建議,比如全面推廣義務教育、提高技術實力、大力學習許家莊模式等,要把存在地窖中的金銀花起來,培養更多的人才、建造更多的大船,並且也要想辦法進入蒸汽船時代,只有如此,才能趕上大航海時代的步伐,帶來最大化的利益。
總之,鄭成功想提的建議,至少有幾十上百條,並希望父親鄭芝龍採納,即便這幾年父親鄭芝龍的行事風格,已變的保守穩健了許多,但他終究是那個精明能幹、白手起家、長袖善舞的鄭一官,大事之上,他不會讓人失望。
沒錯,在鄭成功的心目中,他最崇拜的是老師許遠,但父親鄭芝龍,對他也有非常大的影響,他很崇敬自己的父親,因為治理一個小小的平戶都能讓他經常感到焦頭爛額,而一手打造出鄭氏集團,掌控大半個福建,在短短十幾年內,就創下這龐大基業的鄭芝龍,會是一個簡單的人物麼?
能幹出大事業的,都必定有過人之處啊。
……
二十七日下午。
天下號抵達了安平港。
鄭成功、田川松等人下了船,丫鬟侍女們則提著大箱小箱的行李,還有各類年貨禮品,且跑了不止一趟。
由於提前發了電報通知,碼頭上早就有鄭家僕役在此等待,見鄭成功等人下船,立刻面帶激動的上前迎接招呼:
“大夫人,大少爺,二少爺!”
“夫人一路辛苦了。”
“總算是回來了,老爺這幾天,天天盼著你們回來呢。”
“快去把馬車趕過來,派幾個人幫忙搬東西。”管家指揮與安排道。
鄭成功脫下身上的一件呢子外套,拿下脖子上的圍巾,吐出一口不帶水霧的呼吸,不由感嘆說道:“這裡比海港城暖和多了,常年溫熱,只要建設的好,這裡的發展潛力不亞於海港城,甚至更具優勢,因為冬季的商貿活動,完全不受氣候影響,海港城大部分單位,還得放一個月的冬假。”
完全可以把安平港,包括旁邊的廈門港,打造成大明東南沿海的一個新財富中心。
未來不會弱於海港城的財富中心。
放眼看去,碼頭泊位不到五十個的港口,較為原始的人力搬貨卸貨,碼頭貨棧也不是特別多,對外運輸用的道路不夠寬闊平坦,年貨物吞吐量,估計只有幾百萬石的樣子,改進的潛力非常大。
不過,坐上四輪馬車,前往安海鎮(即安平城,或安平堡,是一座稜堡樣式的小城)的路上,鄭成功發現,這條道路修的非常好,全是平坦的水泥路,尤其是跨過晉江的那座長度超過百米的安平橋,原本以木製結構為主,但現在是水泥墩+鋼筋混凝土橋面結構,無比結實不說,橋面寬度達到兩丈,通行能力非常強。
而想要修建一座這樣的橋,成本至少超過15萬銀元。
沿著水泥路,進入到安平堡鄭府後。
這座稜堡中的一切,看的鄭成功瞠目結舌。
首先是太陽能光伏發電板,覆蓋了大部分的傾斜屋頂,陽光照射下,發出黑耀石般的反光,極為醒目顯眼,但問題是,這種太陽能光伏板,是隻有許家莊才有的裝置,外人雖不是不能購買,但一要彼此關係友好,二是隻能用黃金購買,極為昂貴,眼前這座安平堡中的光伏板,不知道花了多少黃金採購。
其次安平堡內部,也有不少的路燈杆裝置,建立了一套覆蓋整個稜堡的照明體系,且不用等到晚上,在電力供應充足的情況下,屋內的電燈都是亮的,故而不管白天晚上,都是十分亮堂的景象。
最後,就是觸目可及的奢侈與富麗堂皇。
如幾乎鋪滿室內每個角落的瓷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