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後金給關寧軍送禮(第1/4頁)
章節報錯
寒冬臘月。
冰雪覆蓋、滴水成冰的遼東大地上。
一支雪橇車隊,正在透過遼西走廊,往南而去。
而這支車隊由上百輛的雪橇車組成,有的裝上了物資,有的上面擠滿了女人,臉色凍的通紅,都露出了悲苦之色。
較前方的一輛雪橇車上,坐著幾位衣著較為華貴的男子,但為了禦寒,都將自己包裹的十分臃腫,貂皮帽戴了不止一頂。
“這鬼天氣,凍死人了!”
愛新覺羅·瓦克達罵罵咧咧,縮了縮身子,不滿的對坐在前面的那位威嚴老者道:“父汗,給關寧軍送禮,等年後變暖了也能去送,為何年前就要去,而且連父汗你在內,都要親自前去,不過是一些怯懦的漢人罷了,若八旗足夠強大,哪裡需要送禮,只要數萬兵馬一到,他們乖乖的跪在地上,主動的送上糧食、財寶、美人。”
“可我們已經不強了,只能學習父祖,臥薪嚐膽,嚮明人上供、卑服,而且從今年開始,這禮年年都要送,直到有實力不去送為止。”
代善轉過頭,對這個兒子道,然後講起了父祖努爾哈赤,如何在李成梁面前忍辱負重的事情。
比如認李成梁為義父,如奴僕般鞍前馬後的伺候。
明明父親、兄長、外祖父,都死在李成梁的離間計下,如此滔天血仇,努爾哈赤只能選擇隱忍。
甚至甘願成為棋子,鎮壓女真各部的叛亂,惹得族中子弟,個個指神起誓要殺了他。
這當中的曲折故事,不僅瓦克達第一次聽說,連坐在旁邊的長子嶽託,也從未聽聞,沒想到自己的祖父努爾哈赤,居然給明人當了那麼多年的奴僕,經歷了那麼多的磨難。
“難怪祖父當年,要以七大恨起兵反明,他只是為了復仇,只是不甘心繼續當一枚棋子罷了。”嶽託感嘆說道。
“可我們沒用,面對明人一敗再敗,又淪落到了不得不蟄伏隱忍的地步,葬送了祖父開創的這大好局面。”
瓦克達低著頭嘆氣道,痛恨如今的自己和八旗不爭氣。
“不必喪氣,我們的條件比父祖們好多了,他們當年僅以十三副遺甲起兵,但我們有三萬副!先祖只佔據建州之地,但如今遼東之地依然在我們手中,我們的根基未失,只要一邊多生人口,明年再出兵索倫,多抓些野人女真,讓八旗青壯的人數,恢復到三萬以上,後年兵伐蒙古,重建蒙古八旗,然後再去寇掠朝鮮……我們失去的東西,一定會重新奪回來!”
代善對他們說道,聽的二人連連點頭。
但……
現實情況跟理想總是存在差距的。
這兩年遼東之地,都沒有長出哪怕一粒的糧食,朝鮮那邊的人口多,今年一下抓了三十多萬的青壯奴隸,讓他們前去大山中伐木砍樹、種菜放牧、下河採珠等,把原來屬於漢人包衣的活全乾了,但在朝鮮那邊,他們繳獲的糧食極少,根本吃不了多長時間,反而加重了缺糧困境,不得不從南邊的大明,進口更多糧食。
即只能從關寧軍這邊進口。
問題是關寧軍賣給他們的糧食太貴了。
明明《東方時報》上說,如今大明境內的糧價,哪怕是北方缺糧地區,優質的南洋大米,只要0.5銀元一石。
可朝鮮奴隸在遼東森林中,砍下的一顆十丈長的紅松,只能換糧食二十斤,還是陳糧、粗糧,高品質的細糧只能換十斤。
遼東的另一大特產——動物毛皮,價格也差不多,好點的毛皮換三五十斤糧食,差點的只能換三斤五斤。
只有野山參、東珠、金銀,才能換到較多的糧食,但這些都是稀有之物,就算能賣出價,也起不到太大作用。
這就導致過去的這一年,雖然朝鮮奴隸們拼命砍樹伐木,超過十萬人累死餓死、被樹砸死;女真八旗精銳們,也多次組織大型狩獵行動,獲得各類毛皮數十萬張。
但總共換到的糧食為1.6億斤、銀元15萬的樣子。
除以十萬的女真人口,以及二十多萬的朝鮮青壯奴隸,人均口糧五百多斤,這足夠吃飽了,銀元也有不少,能買到不少的鹽、鐵、糖、衣服之類的商品,讓女真族人們的生活過的尚可。
可比以前還是差太遠了。
以前不僅糧食夠吃飽,還有大量的蔬菜、肉類、零食果脯,現在只能多吃點糧食,能量來源單一,營養不夠均衡。
區區15萬的銀元收入,隨便買點來自許家莊的商品就花完了,人均一套衣物、一塊香皂都買不到,生活水平大大下降,更不必說用上玻璃鏡、腳踏車等奢侈品,過上什麼奢侈生活,甚至不如《東方時報》中介紹的,一個普通的許家莊百姓過得好。
遼東之地太過苦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