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八日。臺灣,中部平原,1號甘蔗莊園。溫暖的陽光照射下。一塊塊的甘蔗田裡,甘蔗們的生長十分迅速,高度普遍達到三四米,若把頂部的葉子算上,得有五六米高,彷彿像是一顆顆的小樹,構成了一片大森林。

而蔗田中這種名叫白玉甘蔗的品種,具有生長速度快、含糖量高、耐病蟲害等優點,且根系發達,莖稈結實,抗風能力強,不易出現倒伏折斷的情況。

即便如此。它的生長週期也需要7個月之長。這就是為什麼海南島的糧食莊園建立的時間較晚,卻能率先產出稻米的原因,畢竟水稻只要百日左右就能收穫。

而過去的幾個月時間裡。對於透過抽籤,十分幸運的分配到1號甘蔗莊園的楊大眼一家來說,這段時間是過的十分忙碌且充實的。

不僅要忙著建設房屋,修建磚窯廠、沼氣池、倉庫、道路、製糖廠等等基礎設施。

還得精心伺候蔗田裡的甘蔗,要經常隆土、除草、打藥殺蟲、澆灌、施肥等等,絕對稱不算輕鬆。

就算每天都得忙碌10多個小時,1號甘蔗莊園的上萬莊民們,也在閒暇之餘,把莊園邊邊角角的土地利用了起來,種上了各類蔬菜,種了西瓜甜瓜,實現了果蔬的自給自足。

偶爾還進山裡摘點野果,捕獲麋鹿、野豬等獵物。或者去海邊撿些海鮮海貨。

有些手巧的婦女,還能利用棕櫚樹、椰子樹的纖維絲,織出麻布、搓出麻繩,略微降低了布料方面的需求。

可以說,除了在糧食這塊存在絕對的依賴,理論上,甘蔗莊園可實現基本的自給自足,哪怕受到嚴酷封鎖,只要保證糧食充足,就能正常的運轉下去,或者少種甘蔗改種糧食,一個經濟堡壘就形成了。

不過這類情況一般是不會發生的,也不會允許。而十八日中午,一則廣播通知,讓楊大眼等莊民們,頓時一振:“收甘蔗了,專家說我們種的甘蔗,含糖量已經達標,可以開始收割了,今天下午,請所有青壯莊民前來領取工具,開始收甘蔗的工作,並送到製糖廠,加工成白糖,今年我們莊園能賺到多少,就看能得到多少的白糖了。”這個廣播讓楊大眼等人議論紛紛起來。

“這麼快就收了,俺覺得我們的白玉甘蔗,還能再長一段時間。”

“是啊,葉子還非常青呢,至少能再長十幾天。”

“專家說這種甘蔗放地裡一年都沒問題,還能繼續的長,就是後面長得慢而已。”

“含糖量剛達標不行,還得再提一提。”對於這些議論,宋管事直接批評他們道:“你們這些中原來的傻腦殼,知道什麼叫物以稀為貴麼,知道什麼叫頭啖湯麼?現在市場上白糖稀少,價格奇貴,我們抓住這個機會,就能以最接近市場價的價格,把我們的白糖賣出去,能賣一塊銀元一斤,等後面的甘蔗莊園都豐收了,大量白糖上市了,還能賣這麼高的價麼?我們上市最早,利潤最高,產量低點有什麼關係,這麼簡單的賬都不會算?”這麼一頓批評下來。

楊大眼等莊民頓時沒啥話說了,甚至不得不點頭,因為賺錢才是最實在的,跟甘蔗的含糖量相比,還是白花花的銀元更重要。

……下午,甘蔗田中。楊大眼跟妻子劉喜妞,二人拿著鐵鍬、砍刀等工具,開始了收割甘蔗的工作。

先剝去表面多餘葉子。用鐵鍬從根部挖出甘蔗。再用砍刀削去帶泥的部分,削掉帶綠葉的部分。

只留一個比較乾淨的甘蔗杆。最後讓小孩或者年齡較大的老人,把這些甘蔗轉移到獨輪車、板車等運輸工具上,再運到製糖廠進行加工,可謂流水線式的操作。

雖然這套流程耗費人力較多,機械化水平很低,看起來效率不高的樣子,但莊園裡上萬的男女老幼一齊上陣,人多力量大的情況下,收割速度也非常的可觀。

還能一邊埋頭勞動,一邊嘮著閒話。

“婆娘,你說這一畝地的甘蔗,能打出多少斤的白糖?”楊大眼問。

“專家不是說了,甘蔗的含糖量,一般在15%到18%之間,這樣的一根甘蔗,輕的有六七斤,重的有十多斤,再乘上含糖量,就是能打出的白糖了。”劉喜妞道。

“哪豈不是一根甘蔗,就能弄出一斤多的糖?這一畝地種三千多根甘蔗,豈不是會有三千多斤的糖?不可能的,肯定不是這麼算的,肯定沒這麼多糖。”楊大眼搖頭。

“那就是按甘蔗能榨出多少汁水,然後這個汁水裡,有百分之十幾是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