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土著們的順服(第1/2頁)
章節報錯
其實對於許家莊此次大規模的海外拓殖行動。
大明的輿論,整體上是表示稱讚和支援的,唱衰潑涼水的很少。
因為大明的人口實在是太多了,各方面的資源卻相對有限。
且這些年氣候過於反常,天災無數,那個所謂的小冰河期還沒有結束,反而越演越烈。
加上貪汙腐敗、橫徵暴斂、土地兼併這類的人禍,大明許多地區的百姓,確實窮苦到了極致,掙扎在死亡線邊緣,設身處地一番,似乎只有造反,才是他們唯一的活路——《東方時報》專門寫過一篇文章進行推演,拿出大量資料,看的無數文人士大夫脖子發涼,連夜噩夢,不得不得出了‘王朝興衰週期律到了臨界點,改朝換代,人口大滅減極可能發生’的結論。
許家莊對外大搞拓殖,移民大量人口,其實是在緩解這場危機,是在對外轉移矛盾。
而南洋等熱帶地區,不僅絲毫不受小冰河氣候的影響,反而進入了黃金髮展時期,誕生了不少的強盛王國,從沒有出現過食物貴乏的問題,故而當地土著普遍懶惰,生產力發展緩慢,綜合實力不是很強,又以小國居多,除了西方殖民勢力具有一定威脅,其他全是魚腩,預計很輕鬆就能拿下南洋。
最大的敵人,反而可能是熱帶風暴、疾病、水土不服。
好在許家莊做了極其充分的準備,應該能大大減少死傷,順利實現拓殖。
即便如此。
金鑾殿早朝之上。
皇帝朱由檢,與群臣百官,探討起這次的許家莊大動作時,表示不看好的依然是大多數。
部分文官甚至面露笑意的,進行唱衰嘲諷:
內閣學士錢士升道:“陛下,這是大好事啊,許家莊此次投入的數以億計的銀元、數百萬的饑民,只怕泰半都要打了水漂,必損失慘重。”
禮部尚書李康先如數家珍的道:“東漢建武十八年,伏波將軍馬援率三萬大軍南征交趾,只用數月便剿滅叛亂,摧枯拉朽,但大軍也只是待了一年不到,病疫者眾,六年後交趾又叛……本朝永樂五年,成祖派英國公張輔、左副將軍沐成、左參將李彬、右參將陳旭等領兵十萬出征安南,短短一月便滅亡胡朝,設立交趾承宣佈政司,但當地叛亂不休,疫病頻發,迴歸大明不到二十年,便又分離了出去,我大明損失無數,卻始終站穩不了腳跟,許家莊又有何魔力,可免於重蹈大明覆轍?”
首輔溫體仁也道:“半年,或許只消半年,許家莊便會灰熘熘的撤出南洋,我等只要坐觀許家莊失敗即可。”
御史張延登道:“許家莊決心可嘉,勇氣亦可嘉啊,為我華夏民族開拓更多的生存空間,這也是值得褒獎的,但大明子民,耐寒不耐熱,當年赤壁大戰,曹操大軍連南方的水土都適應不了,兩廣、雲南之地,更是用了上千年才慢慢消化,許家莊急不可耐,要拿下更熱的南洋,只是徒勞浪費之舉罷了,會白白害死上百萬的百姓。”
另一位言官道:“在大明生存雖苦,但去了外面,是片刻就丟了性命。”
當然也有一位官員問:“許家莊醫療技術高超,或許能解決疫病與水土不服之問題呢?”
《控衛在此》
但他馬上遭到了嘲諷“不可能,絕對不可能!”“先人上千年都解決不了的問題,許家莊能行?”“許家莊不是神!”……一番議論下來,坐在龍椅上的皇帝朱由檢,也不是非常看好許家莊的海外拓殖行動,為百萬以上的大明移民感到擔憂,不知道他們能活下來多少,一成,還是兩成?
但就算如此。
也沒幾個文官提出,要勸說許家莊放棄海外拓殖行動的,一方面是不可能勸止得了;其次那麼多的難民饑民,如此巨大的矛盾,不想辦法轉移出去,難道全留在大明,最終導致內爆不成?
出於階級利益的考慮,即便他們極其不看好許家莊的行動,但內心都是完全支援贊成的態度。
包括皇帝朱由檢腦中,也是這種讓他感到羞愧的自私想法。
……
十一月七日,上午。
臺灣島,西海岸,中部平原地區。
在一條河流的河口位置,
找了處適合登陸的海灘,建立了一座臨時的港口。
許家莊的移民艦隊,正式登陸了這座島嶼!
走下了一批又一批的移民,搬運下了一批又一批的物資,並迅速的建設好了營地,有了一個堪稱穩固的據點。
溫暖。
作為無罪軍的一員,被分配到了警戒巡邏任務的楊大眼,對這個陌生地方的第一感官,就是溫暖。
至少有十多度的溫度,既不冷也不熱,對人體可謂恰到好處的舒適。
其次就是荒蕪,雖然已經有一些區域得到了開墾,建立了多個的村落,但超過70%的平原土地,還是荒蕪未開墾的狀態,遍佈比人還高的雜草灌木。
楊大眼拔出綁在腿上的狗腿刀,砍掉面前的一些雜草,挖了挖根系下面的土壤,居然是黑色的黑土。
“這裡的地很肥,是好地,肥的流油的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