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七年,六月下旬。

長江以北地區,按理早就應該進入雨季,早就下了多場的大雨,滋潤著田地裡的莊稼。

但今年沒有。

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山東這五個省份全部爆發了旱情。

尤其是河南境內,土地龜裂,河流乾涸,草木焦枯,人們甚至看到了血紅色的太陽,引發無數驚恐。

許家莊《東方時報》的記者,前往河南把旱情拍攝下來,以高畫質圖片的形式,呈現在無數讀者的面前,讓他們都目睹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後。

大明多地都陷入了恐慌,然後就是瘋狂的搶購囤積食品。

如糧油米麵。

如干粉絲粉條。

各種豆類、高粱、玉米等粗糧。

就連許家莊出產的價格較為昂貴的肉罐頭、海魚罐頭,都被搶購一空。

不僅引發了食品囤積潮,還引發了食品漲價潮,普遍漲了三倍、五倍乃至十倍,雖然《東方時報》呼籲不要恐慌性的囤糧,今年大明的糧食會出現減產,但不等於會大幅度的減產,在許家莊的努力下,南直隸是可以確保豐收,因為江南地區的旱情是比較輕的,加上化肥、農藥、抽水機等利器,大明一半多的糧食產量可以得到保證。

而大明其他地區的糧食總產量,就算減產一半,實際減產就25%而已,許家莊再跟福建鄭家合作,試著從越南、暹羅、呂宋等海外諸國購買糧食,肯定能彌補糧食缺口,保證不會餓死一個人。

但沒什麼效果。

各類食品的價格依然在上漲。

而許家莊內的糧食便宜,批發價格更低,導致不少奸商湧入許家莊海港城,瘋狂購買糧食,想囤積居奇,大發一筆,好在他們的目的沒有得逞,許家莊立刻禁止了糧食出口,只有實在缺糧的貧苦百姓,可享受每人每天最多購買五斤糧食的配額,但價格也漲了一些,不會太便宜。

可以預見,這一波的糧食漲價潮,在七八月份糧食收穫季節到來前,不會得到明顯改善,對於那些缺糧又缺錢的家庭而言,得過一段相當難熬的日子。

……

揚州府,海門縣,101集體莊園。

最近一段時間,袁英每天都忙的腳不沾地,忙到都沒什麼時間陪伴新婚妻子項思兒。

甚至連晚上都回不了家,不得不在外面過夜,好不容易回家一次,卻是倒頭就睡,鼾聲如雷,讓項思兒心疼的不行。

而這樣的情況,已經持續了兩個多月。

近些天甚至有更忙的趨勢,因為田地裡的農作物生長到了關鍵的拔節期、灌漿期,旱情卻有所加重,必須抗旱保墒!打贏這場糧食豐收保衛戰。

實際上。

江南地區溼潤多雨,有眾多河流湖泊分佈,就算今年下的雨偏少了些,但只要灌既措施跟得上,想不取得豐收都難,最怕的反而是洪水。

袁英最近之所以這麼忙,不是忙活自己莊園裡的事(101集體莊園的灌既設施早就建設完善了),而是跟著大批的許家莊精幹工作人員,修建一個幾乎覆蓋整個南直隸的灌既網路,完成這項極其龐大的工程。

想要達到的目的,就是把充沛的水資源,送到大批跟許家莊有合作關係農戶的田地裡,解決灌既問題,實現增產增收。

故而許家莊先規劃了一個三縱八橫的主幹輸水網路,平均寬度為十五米,平均水深為五米,總長度達到了5870公里,不僅可以用於抗旱,還能用於內河航運,一舉兩得。

然後就是發動那些有抗旱需求的農戶,修建了無數的引水渠,這種水渠寬度約一米、深度半米,只要能把水引入農田即可,而這類的水渠大多原本就有,農戶們修繕一番即可,工作量不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