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成長基金建立後。

二月二十五日,許家莊精心挑選出的優秀師資力量,就抵達了京城,進入了東宮,正式的介入到了太子朱慈烺的啟蒙教育中。

有語文老師一名(教授簡體字與拼音讀法)。

數學老師一名。

格物老師一名(即物理+化學)。

軍事老師一名。

生活老師一名(瞭解農業、工業、商業、養殖業等生產活動)。

暫時只有這麼五人。

以後會按照學習進度的情況,增加歷史老師、地理老師、德育老師、藝術老師(傳授音樂、繪畫、建築設計等內容),總之包羅永珍,涵蓋了方方面面。

而這些老師的工資福利待遇,都是許家莊額外報銷的,不在太子成長基金承擔的範圍內。

由此可見為了參與到太子的教育中,許家莊是投入了巨大的成本,抽調了寶貴的人才,乾的卻是培養封建君主的事情,將來有可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最終得不償失。

但即便存在這些風險,許家莊還是砸錢投資源推行了這個專案。

原因很簡單,只要能把未來的皇帝,拉攏到許家莊這邊,讓新皇的屁股完全傾向許家莊,帶來的收益是巨大的。

比如更好的利用大明境內的一切資源。

比如藉著皇帝的名義,名正言順的搞一些事情,獲得讓自己心安理得的藉口等。

要知道封建帝王制度,已經延續了好幾千年,在無數百姓的心中,仍然具有不可撼動的地位,想根除這種影響力,在短期內是不可能的事情,若是能借力打力,用好這種影響力,則好處遠大於壞處。

就好比西方的殖民者傳教士,只要胸前掛一個十字架,嘴裡喊兩句上帝,就可以隨意的屠殺土著原住民,心裡不會有半點的不忍與愧疚,良心實在受不了就多喊兩句上帝,總能緩解多數人內心的不安與負罪感。

許家莊日後的對外開拓活動中,也需要類似的‘上帝’,也需要一個合理的名義,比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只要名正言順,便幹什麼都沒有疑惑,連打人都會更有力氣。

所以培養一個傾向於許家莊的皇儲,是一項絕對划算的買賣。

效果當然也是顯著的。

二十八日,接觸許家莊新式教育僅僅三天。

放課後。

朱由檢特意詢問了太子的學習情況,問是上午的老師教的好,還是下午的老師教的好?

“下午的老師們教的好。”虎頭虎腦的朱慈烺想了想道。

“為什麼,下午的老師才教你三天而已。”朱由檢不解,問。

“因為下午的老師教的東西我能聽得懂,上午老師教的不僅很難聽懂,教的還是錯的。”朱慈烺道。

“錯的?為何是錯的,你且說說?”朱由檢吃了一驚,那些大儒應該不會誤人子弟吧?

“姜先生教我《論語》,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思是書本上的知識要經常複習,就會感覺到快樂,可學習那麼辛苦,怎麼會帶來快樂呢?下午問了蘄老師才明白,這句話的正確意思是打架的招式要經常練習,打人的時候才會感到快樂。”

“什麼?”朱由檢眼睛都要瞪出來。

“還有‘三人行,必有我師’,意思不是三個人裡,有值得你去學習的老師,而是三個學生的力量加在一起,相當於一個老師,所以一定要團結。”朱慈烺又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