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太子的教育問題(第1/2頁)
章節報錯
時間進入到二月份。
最近沒有什麼重大的事情發生。
又因為冰雪尚未融化道路不便,今天某某地區發生雪災房屋倒塌,明天某某地方發生地震死傷若干,此類壞訊息都減少了許多,耳根子清淨了不少。
天下似乎一片祥和。
不是說這些天災不需要得到重視和賑濟,要麻木不仁視而不見,而是大明之地太大了,天災人禍時時都在發生,一年三百多天幾乎天天都有,皇帝卻只有一個,專門處理這些天災人禍都忙不過來,簡直每天都處於壞訊息帶來的晦氣中,心態別想陽光起來。
更可恨的是,總有文官藉著這些天災,要求皇帝修德,要求皇帝減輕稅賦,乃至要皇帝下罪己詔,要求這個要求那個,好像這些天災都是皇帝搞出來的,必須得皇帝承擔責任,下面的官員一點責任都不用背。
皇帝當了快七年了。
很多規律朱由檢已經看透了,不再是那個懷著一腔熱血的愣頭青了,也交了無數的學費,不會再輕易上頭,中一些簡單的套路了。
也意識到了自己身上的一些侷限性,比如說過於信任那些文官了,即便文官們讓他失望了一次又一次,但依然對這些飽讀聖賢之書的文官抱有期待,結果換來的卻是更大的失望。
可不信任文官,不依靠文官,大明這偌大的江山,靠誰去幫忙治理,如何才能完成中興的大業?文官集團爛成那個樣子,會有一絲絲改變的可能麼?
難。
真的難。
崇禎覺得擺在自己面前的棘手問題,除了許家莊,又多了個文官無能貪婪不可靠的問題,不解決這個核心問題,大明中興只能是一句空話。
除此之外。
二月初十,太子朱慈烺過了滿五歲的生日,一個同樣非常重要的事情和議題,被擺在了眼前。
那就是太子的教育問題。
太子需要開始開蒙學字了,不能再天天瘋玩、瞎玩下去了,再不請幾個嚴格的老師,好好的管束一番,搞不好又是一個武宗,這是絕對不能容忍的。
既然如此那就很簡單了,只要按照皇子的培養慣例,找幾個德行高尚的大儒來教育太子就行了。
在大儒們的嚴格教育下。
在聖賢道理的薰陶下。
用不了多久,太子朱慈烺就會成為一個君子,就會博學有禮,成為一名合格的儲君。
可崇禎自己不就是大儒們培養出的傑作麼?
如果太子同樣步入自己的後塵,被文官大儒們訓導、規範、約束乃至欺騙、背叛,這究竟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
而且大儒們的那一套真的管用麼?
要是真管用的話,大明為何會變成這個樣子。
倘若太子也變成自己一般,將來接管了這個帝國,對文官大儒們聽之信之用之,最終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是有好結果還是壞結果?
朱由檢搖了搖頭。
不行,太子不能走自己的老路,不能讓文官大儒們把他忽悠傻了。
可不找大儒開蒙,還能找誰?誰來啟蒙太子更加合適?
“陛下,不如試一試許家莊的新式教育,或許效果會更好,聽說有不少的富貴之家,已經開始讓一些子侄學習來自許家莊的新知識用作開蒙了。”周皇后建議道。
沒錯,許家莊的新式教育,確實是流行起來了,尤其在電影《大興莊之戰》傳播開來,為數千萬的大明百姓看到後,許家莊的新知識體系就爆火起來,吸引無數文人研究,哪怕有些文人罵許家莊罵的極為厲害,私下裡,還是會安排一兩個的子侄,專門接受新式教育,相當於投兩個雞蛋到許家莊的籃子裡,外人眼中這令人鄙夷,但卻是大部分文人的常規操作罷了。
如今周皇后也產生這個想法,倒不是在立場上她屈服給了許家莊,而是許家莊的確有非常多的可學習之處,出於務實的考慮,有學習許家莊知識體系的必要。
“不可,太子乃國之儲君,若被商人思維影響,日後定然國將不國,後果難以想象。”
朱由檢毫不猶豫的立刻否定。
“那該找誰給慈烺開蒙?”
“還是找幾個大儒吧,有朕在一旁監督、糾正,太子應該不會被帶太偏。”朱由檢想了想道,總之寧願選擇大儒,也不能選擇許家莊。
“好吧。”
周皇后無奈搖搖頭,陛下對許家莊的戒備之心太重了,實際上,就是她這個婦人,也能看得出來,許家莊那一套剿滅了流寇,打垮了建奴,讓大明許多地方變的富庶,給無數百姓帶來了溫飽,雖然手段方法是有些不擇手段,令人詬病,但大明確確實實變的比以前好多了,現在好的不學,還要堅持傳統,這真的明智麼。
算了,後宮不得干政,她心裡吐槽一番就行了。
然而就在皇帝朱由檢,已基本定了禮部侍郎姜逢元、詹事姚明恭、少詹事王鐸、屈可伸等人,選入講讀詩書班,要讓他們進入東宮,為五歲的太子朱慈烺講學開蒙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