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八月十日開始。

許家莊的110座集體莊園,與海港城周邊耕種的水稻,陸續開鐮收割,進入收穫裝填。

今年的氣候依然反常,氣溫偏低,降雨稀少,在江南地區還勉強稱得上‘風調雨順’,但其他地區只怕又是一個荒年了。

許家莊的各座莊園,卻是紛紛傳來捷報。

豐收了。

水稻實現大豐收!

產量低的八百多斤/畝,產量高的一千二、一千三甚至一千五百斤每畝。

播種總面積約150萬畝的水稻田,實現平均畝產千斤不是問題,全部顆粒歸倉後,完全可滿足許家莊210多萬人口一年的口糧需要,甚至還有大量剩餘。

但不要忘了,水稻田只佔許家莊近四百萬畝耕地面積的38%左右。

還有36萬畝的土豆。

還有22萬畝的紅薯。

也都接近了成熟,正在排隊等待收穫的狀態,而這兩樣的農作物,是動輒畝產幾千斤近萬斤的主,它們加起來的預估總產量,不會低於26億斤。

預計許家莊各莊園的糧食倉庫,全部都要爆倉,配套的食品加工廠必須加快建設,避免出現糧食因難以儲存產生的浪費現象。

……

海門縣,101號集體莊園,最近也開始進入收穫季。

管理工作隊一聲令下!

該莊園進入全面動員的狀態,打響了保豐收、保吃飽的戰役,大部分可用的勞動力全部下了地,包括老人、小孩和婦女,足足五六千人,在上萬畝的金色稻田裡忙碌著。

不過他們採用的收割方式,不是大型聯合收割機嗡隆前進,而是人手一把的鐮刀,回到了較原始的人力收割。

只有二十人,在使用著一款單人揹負式半馬力汽油收割機,造型類似於割草機,末端帶一個L形拐把,可以採用橫掃式收割的方式,將水稻割斷後攏在一起,再擺放在一旁。

這種收割機的效率是人力的二十倍,不需要彎腰,且油耗極低,平均收割一畝水稻的油耗,只有大型聯合收割機的十分之一,大大降低了油料消耗,正在得到大力的推廣。

但這種收割機也只是解決了收割的環節,後面還是需要有人把地上的水稻捆紮起來,再搬運到人力腳踏式脫粒機那邊,進行脫粒。

最後用麻袋把稻穀裝起來,使用拖拉機、電動三輪、鋼架獨輪車等運輸工具,把一袋袋的稻穀,運到莊園曬穀場進行晾曬,三五天後,再用手搖式風車吹一吹,再裝袋運輸,存入到大糧倉中。

總之環節諸多,沒有一處環節不辛苦。

但就算如此,這也比以前老一套的傳承兩千多年的水稻收穫模式,要輕鬆太多了,效率提升了不止一倍。

而最大也最重要的變化,還是水稻的產量。

“這、這畝產,怕不是在千斤以上吧,老夫活了六十有八,第一次見到如此豐碩的場景,老夫……”手裡拿著把鐮刀,站在稻田裡,一位項氏家族的族老,說著說著,忽然忍不住落下老淚。

“三叔公,我早就說過,加入許家莊是一個明智之舉,你就是不同意,現在總該相信了吧?”一旁的項氏族長項世興,手摸著下巴的鬍鬚,不由得意的微笑道。

實際上。

作為宗族的族長、族老,他們掌握的權利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大,沒到地主士紳階級可以剝削族人的程度,包括族長項世興在內,只要乾的動,都是年年下地幹活的,也屬於勞動階級的一員,只是普遍德高望重,有資格調解和處理一些事務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