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還有一個人,孫臨,見朋友錢澄之跟內兄方以智都加入了許家莊,他也有了加入的想法。

而他也基本認同與接受了許家莊的理念,意識到了儒家治國的重大缺陷。

但想了想,他不得不放棄了。

因為他是世襲武官出身,一旦加入,極有可能遭到彈劾與非議,乃至連累到家人。

於是他只換上了許家莊的新式衣服,沒有剃髮,算是改變了一半。

……

一月底。

天氣逐漸的轉暖。

路面開始化凍,勉強可以通行,很快就正式的開春了。

而經過從去年底到今年初,許家莊高層人員們,足足一個多月的探討和醞釀。

許家莊的《海洋戰略》,即將正式的推出和實施,踏出全新且極為重要的一步。

話說什麼是海洋戰略,具體的內容是什麼?

主要是三大方面:制海鹽、發展海洋捕撈與海洋貿易。

“海洋之上,蘊含無窮機遇和財富,許家莊要想取得更好的發展,必須經略海洋,從大海中獲取更多的資源和發展空間。”

“首先是鹽,大明的百姓近兩億,就算每人每年只吃一斤鹽,也需要食鹽160萬石,如果平均每人每年最多消耗鹽十斤,那就是最多1600萬石的食鹽市場,如今市面上的粗鹽約百文錢一斤,摺合一分銀,質量很差,價格卻非常昂貴,但鹽是必需品,就算是最貧困的家庭,每年也要買一兩斤的鹽,不然幹活的力氣都沒有。”

“故而按照消費終端的市場價格算,食鹽的市場空間,每年都在2000萬兩以上,甚至可能達到5000萬兩,而鹽的生產成本,按照不同的生產方式,在5文至20文每斤不等,利潤空間在五倍至二十倍,但這些利潤大部分為鹽商、官員、勳貴和豪紳所獲得,他們個個吃的腦滿腸肥,壟斷食鹽的生產、運輸、銷售等環節,把成本幾文十幾文的鹽,以十倍的價格賣給百姓,賺取鉅額利潤,百姓卻越發貧困,但因為食鹽是必需品,不管如何操控價格,鹽商利益集團賺的都不會少。”

“我們打算改變這種現狀,去海邊建造一座大型的製鹽廠,利用最先進的曬鹽、電加熱、過濾提純等工藝,實現年產鹽100萬噸(1噸=16石)的目標,滿足每位大明百姓至少消耗十斤鹽的需要,由於採用了最先進的製鹽技術,我們生產一斤鹽的成本,在量上去後,能降到每斤1文左右,消費端售價的話,10文至20文的樣子,讓百姓能買到質優價廉的海鹽的同時,也能確保我們拿到十倍左右的毛利,百姓們得到了實惠,我們每年至少有上千萬兩的利潤。”

“海鹽這塊生意利益巨大,許家莊必須進入,哪怕會得罪無數的鹽商與利益集團!如果他們敢採取武力手段,我們就以武力對武力,徹底把他們幹掉!”

“其次是建造一座大型的海港城市,招募大批的水手、漁民,採購最新式的電動捕魚船,以這座海港城為基地,發展漁業捕撈產業,從大海中獲取無數的海魚海鮮,作為新的肉食來源。”

“相較於陸地,海洋的面積是無限廣闊的,生活在海里的魚、蝦、蟹、螺,數量難以統計,單單就在大明近海區域,就每年至少有千萬噸的可捕撈資源,我們只要有一支100艘左右的先進漁船,每艘船每年捕撈出500噸的海鮮魚獲,每年就是5萬噸的量,可以讓五十萬人每人每年吃100公斤。”

“而海魚海鮮具有味道鮮美,蛋白質含量高,油脂少不易導致肥胖等優點,雖然蘊含的熱量也偏低,飽腹感不強,但三斤的海魚海鮮,是能夠與一斤豬肉相抵的,大海就是次一級肉類的養殖場,缺點是營養質量偏低,但海洋無限廣闊,不需要付出管理成本,不受限制想怎麼撈就怎麼撈。”

“從糧食消耗的角度來說,每從海洋中捕撈一斤的海鮮,就等於減少了一斤的糧食消耗,從海洋中捕撈出了三斤的海鮮,就等於減少了一斤豬牛羊肉的消耗,如今大明多地的糧食依然不足,以後可能會更緊缺,如果能從大海中獲取足夠多的魚蝦海貨,就是帶來了新的糧食來源,只要漁船出港,就是海上糧食的收穫時節,就算每次的捕撈量不多,也至少能給無數的饑民難民,帶來活命的食物。”

“若是魚獲較多,也可以製成魚乾、魚罐頭等副產品,提高食物的保質期與利用率,帶來更多的收益。”

“故而海洋捕撈的意義同樣巨大,必須儘快的發展起來。”

“最後是海洋貿易,等我們的海港城建成後,有了大批的可停泊碼頭,然後便可以組建我們的海洋商貿船隊,去世界各地行商做生意,或許允許外來的商船、貨船進港停靠,允許來到海港城的商人們,去商貿區採購許家莊貨物,再經過他們銷售到世界各處。”

“我們許家莊的特色商品很多,有腳踏車、玻璃鏡、打火機、香皂、沐浴露以及白糖、糧食、罐頭、各類副食品等,都是非常不錯的好貨,是上流階層的剛需,而且還能透過海貿開闢更廣闊的海外市場,如朝鮮、日本、西方諸國,這些海外市場的潛力,不會弱於大明,一旦開啟了銷路和渠道,每年也將有幾百上千萬兩的金銀入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