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上收到少帥的回電,行亮和周立軍才完全把懸著的心放下來,少帥電文還同時又強調了剿匪還要多想辦法,匪患不除,老百姓就會遭殃。

所以周立軍立即佈置召開剿匪作戰會議……

每五天行蘭才有一天在家,其餘的四天都是會雷打不動的在集市上做他的買賣。

這天是玻璃村集,玻璃村集逢四,逢九。每個月的初四,十四,二十四,初九,十九,二十九這些日子就是玻璃村開集的日子。

剛剛經歷了劉黑七洗劫的玻璃村集上有很多人還在繪聲繪色的描述著那場戰爭。看不出來一點的驚慌失措。

這個應該也是源於附近有駐軍的原因吧。

行蘭總共趕了四個集,東河村集逢三,逢八。妖不留村逢二,逢七。玉臺村逢一,逢六。

只有逢零,逢五的日子他才不用趕集,在家收購生蠶繭絲,中草藥,土特產。有時候也會去北鄉縣進貨。為自己準備相應的貨物。

他這天早早的來到了集上,立起四根竹竿,用繩子拉起來,罩上一頂自家織的本地布,一個簡易的賣貨棚子便做好了。

接著安好出攤的架子,開始擺自己挑來的貨物。

那個時候常年趕集出攤的人,都是會把笨重的貨物寄存在集市周邊的老鄉家。每個月交一定的費用,逢集這一天,負責寄存的老鄉早上把你的貨物送過來,下午快收攤的時候再幫你取走。在每個集市附近都有專門幹這個的。

因為生意規模越來越大,經營的品種越來越多,行蘭便把像白洋布,紅蔗糖等重的貨物寄存在一個老鄉家,他存的貨多,每次這個老鄉都是得需要用獨輪車給他接送寄存的貨物。

老鄉送來貨物後,和行蘭說:大哥,前幾天找你拿貨的那個南方蠻子昨天又來了,就住在我家隔壁的玻璃客棧。

拿貨,哪個蠻子?

當地人把不說本地話的南方人統稱為蠻子,也叫南蠻子。

行蘭反問到,因為找他拿貨的蠻子有好幾個,猛不丁沒反應過來是哪一個。

哎呀,你怎麼沒印象呢,就是上一集的時候來的那個,人家可是一下拿光了你全部的生蠶繭絲,價格還不低。

上集拿我生絲的蠻子又來了?

行蘭反問一句。

他現在記起來了,逢上一個玻璃集的時候來了一個蠻子,因為一聽他說話就知道不是當地周邊人,在蠻子問他生絲價格的時候,他還特地報高了好多,作為生意人都喜歡逐利,都喜歡那個文人嘴裡所謂的銅臭氣,行蘭自然也不免俗。

碰到不懂本地商品行情的客商價格虛報一點,這是當地生意人不成文的規定規矩。

再說集上賣貨,攤主報的價格,需要還價,有句話說,賣的滿天要價,買的就地還錢!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也是從那個時候興起的。

就如同現在市場上一樣,作為攤主你報價的時候可以儘可能的往高了要,消費者還價的時候也會照死的給你往低處還,這就是行話:要價無多,還價無少。

當時在集上和那個蠻子報的價格比正常的價格高了兩成,沒想到人家都沒還價,馬上就算賬付了現大洋,讓行蘭打包他帶走。

走的時候還說,他近期還會過來,並讓行蘭多準備一點貨。

那時候山上全部都是森林,森林的雜樹品種中有大部分都是桑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