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山上遇惡狼(第1/2頁)
章節報錯
沂蒙山腹地有一個四面環山的村莊。
可能是因為四面環山的緣故,這個村子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也不知道什麼人先開始叫的,起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村名“井底村”。
故事,從這個井底村開始。
時間節點,老百姓剛剛知道天下已經沒有皇帝了,縣裡發了告示,說是“共和”,就連縣官縣太爺都改稱縣長。
井底村有個叫王行蘭的青年,從年齡不大就喜歡搗鼓著自己做點小生意,15歲的時候,就用自己積攢的錢,置辦了一個貨郎擔子,每天挑著貨郎擔子走鄉串戶,手搖貨郎的手持鑼鼓叫賣。
再大一點的時候,手中的貨物品類越來越多,就開始挑著貨郎擔子趕集賣貨,趕集買貨的人員比走街串戶集中,也容易養住回頭客。
這天,行蘭一大早就收拾好趕集的擔子,這個擔子,和我們小時候在農村見過進村莊賣貨的貨郎挑子差不多,一根扁擔,挑著兩個用木頭製成,帶有一層層抽屜的貨郎箱子。
一個集空是五天,直到現在,在設有集市的地方,還是每過五天就是一個集,比如,某個地方初一逢集的話,那下一個逢集的時間就是初六,初二逢集,下一個逢集是初七,以此類推,諸如三對應八就是三八,四九等等。
集市,現在時髦的也叫“農貿市場”
方圓30裡以內,五天當中在不同的村莊,有四個集市。
這四個集市,行蘭都需要起個大早,擔著這個“買賣挑子”去趕集賣貨。
趕集賣貨做買賣,讓務農種地的人羨慕,看起來比較光鮮輕鬆,其實挑擔子趕集可是個苦力活,因為他賣貨趕的幾個集路程最近的也有十幾裡遠,最遠的三十多里路。
挑著一副重達小百十斤的擔子,還要走山間小路,為了趕路,都是天不亮就開始走,沒有月亮或者陰天的時候,漆黑的山間小路,和路兩邊的松樹林子,被風一吹,發出呼呼扎耳朵恐怖的聲音,一個人走的感覺瘮的慌。
這天要去趕的是一個距離井底村最遠的集,有三十多里路。
那時候沒有報時的鐘表,更沒有鬧鐘之類叫人起床的東西,一般白天透過看太陽的位置來判斷大體的時辰。
晚上則透過聽雞叫幾遍來判斷。
記得小時候學過一篇課文,和那個周扒皮半夜雞叫是一個道理。
只要是逢集的頭天晚上,都是由他爹晚上靠聽雞叫來叫行蘭起床。
一般是雞叫三遍他就叫兒子起床,放到現在說也就是凌晨三點左右。
這天陰天,還下著毛毛雨,行蘭挑著擔子摸著黑經過鬆樹山的時候,小風吹著路兩邊松樹嗚嗚的尖叫著,饒是經常走黑路的行蘭心裡也是感覺有些恐慌。
不像現在可以有個大手電什麼的拿著,那時候的人走夜路全憑記性走熟路。熟的哪個地方有塊石頭有個小坑小窪都能記住。
走著走著,突然發現前面七八步外的地方蹲著一隻大狗似的東西,兩隻閃著幽綠冷光的眼睛瞪著行蘭。
行蘭一下子停住腳步,第一反應以為是誰家的狗,可是又一想不對啊,這個時辰才剛過半夜,這裡不可能來狗啊。突然渾身打個冷顫,感覺頭髮梢都支稜起來了,頭皮啪啪的炸響。
他突然反應過來,我的乖乖,看這個個頭,擋在前面的不是狗,是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