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熹元年八月二十七日,張讓、段珪等深陷困境,手下黃門也死的差不多了,只能劫著皇帝和陳留王從北宮德陽殿步行出谷門,直奔小平津關。公卿諸人都從平樂觀出來,未有跟著皇帝的,只有尚書盧植執戈緊隨其後,一直追到黃河邊上。河南尹王允也派自己的掾屬閔貢率十餘人在後追趕。

張讓等人行至河邊,天色漸晚,無路可退,無船可渡,上天無處,遁地無門。

張讓、段珪向少帝跪拜,說:臣等今天死了,天下必定大亂。只希望陛下能自保社稷!於是紛紛皆投河而死。

隨後閔貢趕到,拔劍殺死數名宦官。

劉辯在一旁望著死透的宦官,還有那張讓臨終遺言,總覺得心裡悵然若失。

若是宦官都像眾官說的那樣該死,為何父皇一直用著他們呢?

聽說大將軍死了,這些宦官現在也死了,朝廷裡還有何人呢?

這些問題一直在十六歲的劉辯心裡徘徊不絕,父皇總說自己愚笨,可這些問題我怎麼就是想不明白,可能我真的不適合做皇帝吧!

此時已經入夜,四處寂靜無聲,只有蟬鳴聒噪,黑夜中閃著幾個螢火蟲之光,閔貢扶著皇帝和陳留王逐光而行,終於找到幾戶民家,徵用了一輛無蓋的露車,供皇帝和陳留王一起乘坐,一直趕路到雒舍,這才停下來休息。

正應民謠:民謠唱到:侯非侯,王非王,千乘萬騎上北邙!

八月二十八日天剛矇矇亮,南北宮喊殺之聲漸絕,董卓屯兵顯陽苑,離北邙山近,先得到訊息,於是趨兵迎帝。

董卓率三千西涼兵馬向前,李傕、郭氾、張濟、張繡、樊稠、華雄、牛輔、徐榮皆在軍中,一時間旌旗蔽天、塵土遮日、馬嘶人喝,刀兵耀眼。

劉辯竟嚇得大哭,袁紹問道:「何人?」

繡旗影裡有人厲聲道:「天子何在?」

劉辯哭的涕泗橫流,戰戰兢兢不能言語。

陳留王劉協勒馬向前,斥道:「來者何人?」

董卓道:「西涼刺史董卓也。」

劉協反問道:「汝來保駕耶,汝來劫駕耶?」

「特來保駕。」

「既來保駕,天子在此,何不下馬?」

董卓大驚,慌忙下馬,在道路以左下跪行禮。

諸官見其還好說話,當即紛紛喊道:「退兵!退兵!」

董卓立時站起來大叫:「諸公皆是國家大臣,不能匡正王室,反而讓陛下四處飄零,你們如此行事,也不讓我保護陛下麼?是何道理?憑何讓我退兵?」

諸公卿之中前太尉崔烈輩分最高,呵斥道:「豈有外兵進京之理?諸公皆是朝廷肱骨,容你一邊鄙武夫口出狂言?趕緊避退!」

這話等於一罵罵了董卓手下所有人,董卓手下諸將皆有怒色,其立時維護反罵道:「我晝夜行三百里來保駕,退避?哈哈哈哈,我不能砍了你的頭嗎?」

「汝何人也?安敢如此狂言!獨汝董仲穎有兵馬乎?」

忽有人喊道,那聲音極大極有氣勢,董卓定睛一看,只見到為首一人勒馬在前,身後幾員大將無一不是膀大腰圓、豹形虎體之輩,皆是拱衛那為首之人怒目瞧著自己。其身後兵馬亦是頗為雄壯之姿。

董卓暗自心驚,這廝莫不是就是李儒說的那劉慶?

便開口答道:「對面可是劉校尉當面。」

劉慶昂首道:「正是!你趨兵到此,公卿勒你退兵,為何遲遲不退?」

劉慶不似董卓是邊將,他在洛陽很有些時日,所掌職位又頗為重要,還是靈帝御賜「皇兄」,眾官莫不與之交,許多與劉慶有交情之人紛紛出列道:「國助,助陛下回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