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梅雪中盡,春風柳上歸。中平六年,正旦日,心晴,天氣晴。

劉慶起了個大早,梳洗收拾了一通,穿上官服,配好寶劍,奔著縣府去了。

剛一出門,就碰見周泰,兩人行禮道好,相擁一同前去縣府。

周泰鄭重其事道:“泰聽聞主公舉了孝廉要去洛陽,此去山高水遠,路途艱險,泰願同往。”周泰心想劉慶離了皖縣舉了孝廉,再遇上不知是何年月,不如辭了這縣裡小官一同去闖個名堂來。

劉慶說道:“汝行事持重,能服眾,子烈性如烈火,我原想著你留下替我照看縣裡,現在看來卻是要顛倒一番了。”好不容易除去程家叔侄,降服劉楷,劉慶原想著讓周泰替他執掌縣裡,帶一人去洛陽,現在看還要重新選人手了。

兩人走在鄉間小路上,日漸高升,鄉間農忙,竹籬茅屋,臨水成村,相映成趣,不時有鄉人向他打招呼,劉慶一一回應。

有幾個孩子聚在路邊捏些土塊,拿些石頭擺成幾排,扮著父親、母親在玩過家家。忽有一陣孩童的喊聲傳來,四五個男孩繞著劉慶、周泰跑著轉圈,跑在最前面那個邊跑邊喊道:“我是縣尉,你們是縣丁,你們都聽我的。”和前面的女孩不同,這些男孩似是在玩騎馬打仗的遊戲。

那前面的男孩年紀不是最大,卻有些氣勢,又跑了一陣,指著前面的桑樹道:“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汝等還不拜倒倒屣相迎?”後面的許多小男孩竟真的拜倒:“拜見大人!”

劉慶、周泰見了,哈哈大笑。恍然間想到來此已有一年,劉慶只覺自己已經習慣此間生活,又想到馬上就要往洛陽去,想起樸素的鄉人、想起門前池塘、想起那些不眠之夜……點點回憶浮上心頭,難免酸澀不捨。可若不去洛陽,亂世來臨沒有自保之力,覆巢之下無完卵,一切皆是泡影,為保太平,必須前去洛陽,靈帝去世、誅宦、曹操袁紹、董卓入京……前方等待自己的又是什麼呢?

沒走多久,路上又遇陳武。

陳武儼然道:“主公若走,武待在縣裡哪還有什麼意思,武願一同前往洛陽。”

估計是存著和周泰一樣的心思,劉慶和周泰相視而笑,“你啊……哈哈哈,好好好,都去,都同去!”

“幼平,你們笑什麼?我又說錯什麼話了嗎?”

“哈哈哈哈哈”

“別光顧著笑啊,究竟是什麼事啊?”

“哈哈哈哈”

出了西亭,城中頗為熱鬧,“噼噼啪啪”聲音不斷,原是幾個童子在玩“爆竹”,把些竹子扔進火盆裡,有個不響了,那孩童湊近一看,突然爆的一聲,嚇得在那哇哇大哭。那孩子的家長聽見哭聲連忙出來,抱著孩子揍了兩下,嗔道:也不怕炸了眼睛,讓我看看可有哪炸壞了,回家去,不玩了。那孩子被抱起來頓時就不哭了,聽到不許玩了,又在懷了跳手跳腳吵著下去要玩,顯得幼稚可愛。家家戶戶敞著大門,都在往自家門上掛桃符,以此來驅逐鬼怪。

進了縣府,裡面站著許多衣冠楚楚的官吏,有各亭的亭長、有縣裡的掾吏、有諸多散吏,見劉慶進門,紛紛上前恭敬行禮道:“下吏拜見縣尉大人,祝劉君往來無災,平安喜樂。”劉慶進了內院,投過名刺,雖說二人實際無權,面子上還是要過得去的,與劉楷、陳珏寒暄了一通,藉口說要祭祀離了縣府。

出了城,到了祖祠,裡面已有不少人了。

劉慶當了縣尉之後出錢重新翻新了祠堂,遠遠看起來很有些氣派。門前一對精雕白石柱,大門是四扇暗紅色的扇門,中間的兩扇門敞開著,梁下是雕花斗拱,門上正中有一大匾額上刻‘劉氏宗祠’。正中一條青灰的石磚直指著廳堂,拾級而上,看到殿中央有塊大石碑,這碑原是西亭路口的巨石,祠堂做成之時被鄉人搬進來,上書:“西亭人劉慶中平五年翻新”。祠堂門廳正立面作牌樓形式,屋面抬高作歇山式,翼角起翹,莊重高聳的廳堂烘托出神聖。廳裡放著藤椅和藤桌,離藤桌三尺遠正前立方著歷代先人的牌位,藤桌上放著各自帶的貢品,藤桌旁側廊的菱花紋木窗半開著,乾淨明朗。不知是誰放了薰香,廳中只覺異香撲鼻。

來到祠堂前,隨行的侍從取下貢品,恭敬擺好放在藤桌上。廳裡眾人見劉慶來了,才正式開始祭祖,輩分最高的長輩開始誦起祭文,如泣如訴,情真意切,讓人感慨系之。

祭完祖已是傍晚,劉慶在家擺了一桌家宴。分別請了周泰、宋謙、陳武、賈華、史蹟、史大目、劉家、張老九等人,依照習俗,家中所有男女老少都要參加,幾十人齊聚一屋,熱鬧非常。

諸人來到劉慶家也都提了一罈柏酒,這是當時一種供元旦飲用的酒,用柏樹葉浸泡而成,又名柏葉酒,寓意著松柏常青,蘊含了美好祝願。年長者上席、年幼者末席,依次落座,上菜後,等小孩敬完酒,劉慶帶著手下依次向上首老人敬椒酒。敬完酒,小孩聚在一起也聽不懂大人說什麼,按捺不住,提前下了桌玩“爆竹”去了。各家互相說著那些瑣碎的家長裡短,劉慶和一眾兄弟飲酒聊著去洛陽之後的種種規劃,此刻只有愜懷歡暢,一切被這種氣氛所籠罩,就像是喝下一口烈酒,使全身的血液都在發熱。暫時讓人忘記了煩惱,忘記了愛恨情仇,忘記了明爭暗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