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遠端探礦隊(第1/2頁)
章節報錯
經過一段時間的建設,第一造船廠已經擁有了一個簡易的幹船塢。
這個幹船塢可以理解為一個石頭加三合土圈起來的水池子,其中佈置有硬木船架。
可以透過硬木閘門的升降,來控制幹船塢中的水。且只有漲潮的時候,能夠注入水。
這個幹船塢同閩粵等地的造船廠,使用的幹船塢差不多。
顏政在視察之後,給了這些人一張圖紙,這是一艘類駁船的圖紙。
其船型仿照敞艙駁,又名敞口駁船,有設有幾個貨艙口的艙口駁,只設一個貨艙、貨艙上方全敞開的。
特點就是裝置簡單、吃水淺、載貨量大。在這個年代,是運輸煤炭、鐵礦石的不二之選。
唯一的缺點就是動力堪憂,雖然有兩個桅杆,可由於其結構的原因,並不能很好的利用桅杆帶來的風力。
且不方便配備火力,對於船上生活的船員來說,生活的空間也相對要小很多。
不過要增大運力來輸送煤炭、運送牲口、運送大宗的工業原材料,類駁船都是必備的。
林招財和劉承允拿到圖紙後,第一感覺就是這船,有點像是長征號的無甲板版。
簡而言之就是隻有底艙設計,船型類似於長征號,但透過設計,使得船身更寬,除了一個船型框架外,沒有多餘的甲板。
而船員室,則被安置在了船頭和船尾,呈現出一個豎直的情況,不用看就知道,這些船員的生活將多麼的悲催。
劉承允看了一遍後,撓著新剃的光頭說:“此名為駁船的船,船內弄的這麼怪異,到底用來作甚?”
“此船內部空間甚大,想必是方便運貨!”林招財皺著眉道:“構思倒是精巧,只撤去一些甲板,便能收此功效!”
劉承允又看了看,覺得說的在理:“確實如此,不過這船航行時,要操帆的話,船員只得透過上邊這道橫樑一般的東西走動,要不加寬一點,弄個圍欄,也方便這些船員應付風浪不是?”
林招財點頭應和道:“很有道理,這個一定要加上去,還有就是不如再加兩根桅杆,反正這船構造已經如此,多兩根桅杆,也影響不了整個結構,反倒是多個帆、多個力!”
“嗯嗯,這船估計得上一千料,多兩根桅杆問題不大,五桅都行!”劉承允也說。
兩人又琢磨了一會,決定先造出船模實驗一二後,再做定奪。
這段時間以來,他們這三十來個造船匠,已經習慣了先造船模的法子。
這是一種等比例縮放的船模建造法,整個建造船模的過程,都如同實際造船一般。
尺寸上也是等比例縮放,可以模仿這船的各項能力,於淺水中推導船隻在海浪中的各種表現。
這項技術看似簡單,但實際上,一直等到十八世紀末期,才風靡於西歐。
…………
…………
陽曆九月底,安排完鹽港工作的顏政,乘坐著長征號抵達竹塹港。
這次不僅攜帶了不少的石墨坩堝,還攜帶了十幾個農技員,以及整個高年級班的六十四個學生。
六百餘倭國奴隸,也被一併帶來了竹塹港。
除此之外,顏政還下令,下一批的災民,也應當安置在竹塹港。
按照他的設想,竹塹港是未來的港口城市之一,足夠承擔起整個地區物資吞吐的能力。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其附近有煤炭資源。
為了東蕃能源的安全與穩定,為了工業的進一步發展,為了釋放被壓抑的產能和生產力,東蕃都必須先開放一個煤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