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使團確認條約履行的細節後,便是著急忙活的籌備著回京。

按照雙方的約定,東秦將先撤鎮江駐軍,待到大明履行條約,開港通商之後,便是撤去寧波駐軍。

等所有條款都落實後,便是撤去定海和雙嶼駐軍。雙方約定,這個過程不會超過半年,也就是說半年之後,東秦便要盡數撤軍。

大明保證半年內就落實條款,其餘一些條款,諸如宗藩權互認,則由東秦親自去履行,大明實在是拉不下臉,親自去旨藩屬國,告知相應條款。

在寧波簡單的宴會後,大明使團啟程回京,阿信還特意送了他們幾輛東秦造的馬車,作為紀念。

當使團回到杭州後,劉大夏、謝遷、王珩,再也忍耐不住,紛紛痛哭起來。

弘治皇帝駕崩了,比另一個時空要早上兩個月,想必是浙東慘敗一事,令的他憂思過甚。

可未等劉大夏悲傷完,京師便是來旨,要求將劉大夏奪職,枷鎖入京、加三道鐵鏈,以示罪孽深重,並舉家下獄。

劉大夏叩頭謝恩,坦然的接受了枷鎖和囚車。

隨行的謝遷、王珩、馬文升,無一不是抱著深深的同情。

好在新收的弟子龍俊人,依舊是不離不棄,這讓劉大夏頗為的欣慰。

當車架走到南直隸時,終於爆發了一次民憤,沿途百姓紛紛用臭雞蛋、爛菜葉和石頭砸劉大夏。

都將喪權辱國之罪行,盡數歸於這位總督大人。大明朝廷文武,眼下也都有這個說法,民間士紳也是如此。

尤其是那些因為開港而損失利益的官吏縉紳,更是不恨黥人,只恨劉大夏。

且愈往北方走,這種民憤就愈多,彷彿就是有人在煽動民意。

謝遷看得真切,他不敢想象,若真是他簽署的和約,怕不是脊樑骨都得被人戳斷。

劉大夏雖然悲憤,可一路上都在默默的忍受,加之隨行的官員眾多,也沒有差役行虐待之苦。

只是時不時的民憤,令的他心裡頭在滴血,他不怪這些百姓,可卻為他們的愚昧而著急。

地方縉紳百姓,皆是渾然在夢中,越往北這些地方縉紳,越不知道黥人的厲害,反而在此煽動民眾,逞一時之快!

……

華夏四年6月初,大明使團趕回京師。

明代皇帝駕崩,各種禮儀都已簡化,基本停靈七天就要下葬,嗣君也不用搞什麼守孝三年、不近酒色。

但是由於謝遷這位閣臣在外,所以弘治皇帝的廟號和諡號還未商議。

加之一份沉甸甸的條約還沒有定下,群臣瞭解弘治皇帝的心思後,也就想著落葬前了結,給新君留下一個乾乾淨淨的皇位。

謝遷、王珩、馬文升等官員,一進京便是跑去哭靈。

劉大夏雖痛哭,可卻沒有機會再送弘治一程,剛進城就被交由詔獄。

兩天後,弘治皇帝的廟號和諡號確定,明孝宗、建天明道誠純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而後皇帝遺詔頒佈,自漢代起,皇權的交接,便有兩份關鍵的詔書,一為皇帝遺詔,二為新皇即位詔。

一般說來,遺詔字數不能不多,大概在三四百字,字字要精煉、準確周到。內容也有固定的部分:回憶政績,檢討缺失,宣告將死,認定嗣君,囑託嗣君,叮嚀大臣,規定喪葬,撫定地方。

在弘治皇帝的遺詔中,他誠誠懇懇的承認了能力有虧,未能使得大明再度興盛,未能使得萬民安康。對於功績也是謙虛表示,皆賴眾文武用功。而後又認定自己,雖時時自省,依舊未能窺探世間忠奸,雖有舉措,可未有魄力改革。

最後他認定了朱厚照為新皇,告誡中臣要好生輔助,更告誡朱厚照國勢維艱,當奮發有為,不該貪圖奢靡享受。

在遺詔結尾,弘治皇帝提了一筆東秦,將罪責攬到了自己身上。這一句話,直接讓劉大夏免去了更重的處罰。

只能說弘治皇帝,真的是寬厚到了極點,至死也不願意讓辦實事的老夥計劉大夏,被新朝臣子用來洗刷全部罪責。

雖說弘治一朝沒什麼功績,可弘治皇帝人品貴重,確實是有明一朝罕見。只可惜皇帝是個爛好人,有時候並不比皇帝是個大壞人更有作為。

遺詔頒佈兩天後,確認了朱厚照登基的日期。內閣會同六部,也召開了一次御前會議。

朱厚照此刻還沉浸在喪父之痛中,他又尚且年幼,絲毫不明白這突遭的大變。

當李東陽等臣子,齊齊向起叩拜時,他眼淚更是刷的一下流了出來,他明白最疼愛自己的父皇,再也不會回來了。

張皇后忙讓撫慰朱厚照,眼中帶淚的說著些激勵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