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京師。

龍抬頭剛過沒幾天,可卻已沒一點喜慶的味道,整個京師上下都被江南鉅變所震驚。

越來越多的訊息也透過商賈之口,傳遍了北直隸地區。

大街小巷都在熱議,黥兵這洶湧的攻勢,尤其是傳言中,還繪聲繪色的將黥人描述成了青面獠牙的野獸。

當聽到一日克定海、半日克寧波、一刻鐘打垮數萬明軍,數個時辰攻破鎮江時,所有有識之士都陷入了極度的驚詫之中。

甚至隱隱出現傳聞,說什麼“黥人不滿萬,滿萬不可敵”!

加之阻斷漕運帶來的恐慌,更是掀起了北直隸地區糧價騰貴。

雖說可以繞開鎮江,取道陸路供糧!可是路途增加不說,還增添了不少損耗。

而且陸路還得徵發民夫來輸送糧草,這於大明朝廷來說是取死之道!

因為黥人若是繼續阻斷漕運,怕是江西、安徽、湖廣的百姓都死絕了,也不過能維持個幾年。

至於收復鎮江,那麼就需要再度調兵、聚兵,從以往作戰來看,人少了打不過、人多了朝廷又扛不住。

所以即便是尋常市井百姓都明白,眼下朝廷是遇到了大麻煩,北方各路土匪,也都蠢蠢欲動。

大明文武同樣一籌莫展,他們心裡頭都有一個解決問題的好辦法,這個辦法就是議和!

可是誰也不願意說出來,這畢竟是被東秦牽住了牛鼻子,議和的話指不定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他們誰也不想擔待下來,更多的是期望皇帝可以放出風來,指派一個心腹來把此事給議了。

就如另一個時空的俺答封貢,本質上就是一次俺答武力逼迫大明開關互市,當時俺答帶兵打到了北京城。

嘉靖皇帝迫於壓力,親自授意了互市開關,表示俺答撤軍,明朝才會考慮開放互市,可俺答一撤軍後,嘉靖又立馬翻臉,就是不想背這個罪責。

最終俺答再次起兵後,這這才不情不願的定了下來,還要等到隆慶登基,才真正冊封了俺答,俺答也答應了上貢,可這背後畢竟是大明軍事上的妥協,帶來的政治妥協。

而黥人攻克鎮江,帶來的震動更大,畢竟江南可是賦稅重地。

就在這種恐慌情緒的發酵下,天津外海出現了幾條黥人兵船,他們在登陸後,瞬間引發了北塘和天津三衛的崩潰,連打都沒打,衛指揮使就帶著人跑了。

好在,東秦只是送來了一封國書。

……

乾清宮。

弘治皇帝已是瘦骨嶙峋,自腹痛開始,壯年的弘治皇帝便是日漸消瘦、食量銳減。

此番又遭遇如此大變,更顯得臉色黝黑,渾身都透著一股病態。

李東陽、劉健和謝遷,都深感焦急,生怕弘治皇帝有個什麼閃失。

假如弘治突然暴斃,那麼黥人得知此訊息後,少不了會趁火打劫,到時候國本未固,不說江南半壁,怕是整個大明都會大廈將傾。

東秦的國書也已經送到,黥人兵船直接開到天津大沽口,耀武揚威的送來了國書。

此刻這個硬皮的國書,就靜靜的躺在弘治皇帝的病榻旁。

而滿朝重臣,已經盡數都趕了過來,太子和皇后也隨侍在一旁。

“王珩來了嗎?”弘治皇帝虛弱的問了句。

王珩立馬出列,叩首道:“微臣在!”

弘治皇帝目光投向他,問道:“你出使過東秦,覺得黥人議和,能有幾分的誠意?”

“這個……這個微臣不好說!不過有一事微臣倒是覺得可信。”

“何事?”

“那就是黥人此戰,多是為了開港互市而來!”

弘治皇帝沉默了一會,又問道:“即是說,大明同意開港,黥人就能撤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