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弘治皇帝,德行上確實值得稱讚,勤政方面不算崇禎的話,也算是大明最後一個勤政的皇帝。

史書上對他的評價也非常的高,將其執政期間稱作是弘治中興。

只不過有一個記載很令人商榷,這個記載就是大明的戶數和人口數。

據《明實錄》的記載,明初人口增長,到永樂元年、永樂十年,分別達到6600萬和6500萬。

此後便是一路走跌,直到成化年間,文人口中的昏君朱見深登基,面對土木堡之變造成的後續影響。

他頂著百萬流民的爛攤子,硬是使得大明人口又暴漲到了6000萬。

到成化十五年,此時大明人口的人口,是明實錄記載中的巔峰,整整達到了7100萬。

可是一代明君、中興之主弘治皇帝當政期間,人口居然暴跌到了5000萬。

從力行的改革來看,弘治年間基本沒有改革,還不如朱厚照當權期間,進行的改革措施多。

所以弘治皇帝是真正的守成之君,沒有太大的動作,勤修內政和私德,在士大夫眼中,這似乎就是完美的帝王。

可惜這位完美的帝王,真論起功績來說,絕對比不上一代昏君朱見深。

……

三天後,東秦使團在登州海陽登岸,在進行通報之後,便在王珩的接待下,經各處驛站往京師而去。

不過一天的時間,阿信和張三風,就透過在馬車的觀察,發現此時的明國山東,雖然有高大富庶、人口眾多的城池,可鄉野之間卻隨處可見骨瘦如柴的貧民,這些人就如同剛到隔離區的災民一般。

他們看見了官家的馬車,一個個嚇得跪在道路兩旁,等著這些官家先過。

這件小事讓阿信格外留意,他立馬就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明國的官,決計不可能取信於百姓!

在東秦的官吏教育中,最多的就是要求他們,必須去了解老百姓想的什麼,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發號施令。

如此對比之下,阿信可以保證,明國的官,絕對動員不起龐大的民力!

又走一天後,王珩又在一個叫曲阜的地方,請東秦使團等候了半天,說是他們要去祭拜孔子。

阿信和張三風透過邱睿才的講解後,才明白曲阜是個什麼地方。也明白了王珩和馬文升,為何要藉機去祭拜孔子。

他們兩個很吃驚,原來在明國,一個孔廟,居然能牽扯到國本之上。

對於國本,他們只知道東秦是以生產力為本,以人為本!

阿信當天就在日記中寫下:到明國後的第二天,據顧問邱睿才所說,我們總共走過了三個縣。三個縣的情況都差不多,明國的富人似乎很富有,但窮人是很窮,有不少的乞丐和賣孩子的人!一路上沒有看見什麼先進的東西,也沒有看見什麼作坊,倒是見到了有農婦在家中紡紗。

可惜我們一直在馬車中,不能親自下去與明國百姓攀談,否則定能知道更多的訊息。不過從我們所見的情況分析,明國的窮苦百姓,應當對明國缺乏必要的認同感和凝聚力,若是能花上幾兩銀子,就能讓他們老老實實的跟著你走,甚至還會願意幫著你,去打那些明國的官和有錢人……

…………

翌日,一行人再次出發,只是不久之後,車架就被堵在了路上。

過了一會後,阿信才知道,前頭正在舉行一場什麼儀式。

他們遠遠看著,張三風掏出了一個望遠鏡,看了一會後,他將望遠鏡遞給了阿信。

阿信看了一眼後,眉頭就緊皺了起來。

這不是一場什麼儀式,而是一次行刑,一個女子被捆在了木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