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琉球糖廠投產(第1/2頁)
章節報錯
轉眼七月初,弘治皇帝在月初朝會,下旨嘉獎一干地方官員,其中以寧波府的馬文升最受優評。
這份聖旨也宣告著,在下旨推廣農耕利器大半年後,這項自上而下的技術普及活動正式落幕。
由於弘治皇帝向來寬仁,推廣脫粒機一事,也被普遍記載為善政,不少文人騷客,還為此寫詩讚賞。
只是稻作區的老百姓,卻都因這次推廣而受到了影響。
在福建、浙江、江西三省,受到的影響偏正面,當地的百姓沒有因為脫粒機,而被趁機剝削的太厲害。
他們甚至已經享受到了,脫粒機帶來的便利。這個便利,也讓這三個省的百姓,認識了“東秦製造”這四個字。
看見這四個字,他們就會想到結實耐用,構造精巧的脫粒機。
而後在購買鐵鍋、鐵農具和夏布時,他們又驚訝的發現,上邊也有類似的四個字。
他們立馬習慣性的做出了選擇,使得東秦的商品,在這三省暢銷無比。
商家也開始標榜,將“東秦貨”三個字掛在門口,還讓夥計耐心的告訴客人,他們店的貨都是從沿海來,絕對是正經的東秦貨。
只是其他種稻的省份就沒這麼幸運,由於工匠不懂齒輪漸開線理論,更沒有合適的鑄造手段。
所以造出來的脫粒機劣質不斷,有的轉不起來,有的轉不了多久就會脫軸。
一比一等比例還原的話,還勉強可用,可這苛刻的工藝和尺寸要求,讓打造成為了雕刻一般的活計。
這讓當地官員頭疼的同時,徹底選擇了弄虛作假,他們貪功求快,弄出來大量殘次品。
大地主和士紳不願接盤,他們就強壓給了小地主和自耕農,逼得不少人家都不得不買來這些沒用的鐵疙瘩。
這個過程中又有小吏的盤剝,害的不少良善老實的農家,不得不破家以免災。
如此害民之舉,在湖廣、兩廣、四川、安徽等地皆有發生,這些百姓聽到“脫粒機”三個字,畏之如虎!
這些情況,弘治皇帝都透過鎮守太監、鎮守禦吏,還有錦衣衛或多或少知道。
他本人也能猜到一二,不過福建、浙江、江西三省,能有如此成績,依舊讓他志得意滿。
覺得這次推廣,終究是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尤其是江西和浙江,更是賦稅重地。多一分民力,就意味著朝廷多一分錢糧。
…………
…………
琉球,北谷城。
華夏糖業公司琉球分公司的生產廠房已經建好,採用的是木架衍構式。
這種建築構造,與帶
英19世紀的工廠構造差不多,其特點就是隻有中間有立柱,呈現每六米修建一根的分佈。
其好處就是不需要鋼筋混凝土,也不需要打太深的地基,屋頂直接用的是硬木板,板縫裡用捻料填塞。
捻料就是造船要用的捻料,用的是麻絲、桐油和蠣殼灰混合而成。
只需要幾天時間,就能擁有一個防水、防曬的屋頂。
望著這棟建好的建築,阿苦心裡頭鬆了一口氣,先將生產廠房建好,就可以實現生產,其餘設施都可以緩著來建。
之所以這麼著急,是因為琉球榨季,居然不同於漳州,整整早了兩個月。
“韓工,可以開始測試了吧?”阿苦問了一下旁邊的特派工程師,這位工程師是隨著整臺製糖裝置而來。
韓工戴著一頂藤製安全帽,點了點頭說:“你們需要打個條子,讓鞍圓煤礦那邊送煤過來,木柴不經燒!”
“已經上奏了,可惜這邊沒有煤礦!”
韓工嗯了一聲,讓人開始讓爐子裡添柴,幾臺手拉式鼓風機開始幫著點火,等煙囪形成抽菸效應後,便是可以安靜的等著水燒開。
整臺裝置,核心就是兩臺01型蒸汽機,除此之外就是三道鐵輥,加上一道臥式的活塞壓榨器。
而琉球島上的製糖工藝,阿苦他們也已經做了考察,他們參觀了一家鄭家的土糖作坊。
按照農技員趙喜的說法,那就是琉球的手藝完全沒眼看!
他們榨蔗用的是石頭上下撞擊,如同舂米一般。熬糖的工藝更是不行,就連趙喜這種只在漳州糖寮燒過火的人,也非常的鄙夷。認為這群人連火候都不懂得掌握,難怪只能造出黑糖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