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用不存在的東西換錢?(第1/2頁)
章節報錯
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有一個好處就是上行下效,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況下,只有這種集權才能維繫大一統的領土,才能辦成超越時代的大工程。
但這只是對於朝廷而言,對於封疆王朝的老百姓來說,朝廷任何的大工程、大功業, 都需要他們用血肉去澆築。
朱元璋不會問被移民的百姓,他們到底願不願意長途跋涉、背井離鄉。
他只會說好多地方人口不夠,江西人口這麼多,正好可以移出去一些,這對朝廷有諾大的好處。
所以明初的大移民也就開始了,這個過程全憑皇帝的意志在起作用, 下邊的官員為了政績, 都是瘋狂的移送百姓。
對於帝王而言, 他不能去同老百姓共情,他必須考慮這東西是否對國家有好處,若是有好處,推廣也就推廣了。
歷史上不少農具和農業技術,就是這樣被推廣開來的,例如占城稻的推廣,起初就遭到了農戶的強烈反對。
他們對新的種子缺乏信任,認定了傳承下來的種子最牢靠,為了一個穩定,他們能夠放棄任何道理。
所以古代的推廣過程中,一開始一定會有官府的壓力,至於害不害民,其實皇帝並不在乎。
如果顏政站在這個位置上,也是會選擇大力推廣,畢竟對於整體而言, 這麼做是有好處的。
讓他們知道有這個東西, 慢慢的也就都會用上,這個過程中, 朝廷也只是推上了一手。
所以弘治皇帝的旨意傳遍南方各省後, 立馬引起了所有地方官員的重視,這份政績很容易做出來,可要脫穎而出太難。
最幸運的當屬福建、浙江和江西,這三省都能流入一些“東秦製造”,只要有路子,他們花銀子就能獲得物美價廉的脫粒機。
可其餘省份就沒這麼幸運了,他們的地方官拿著圖紙就開始仿造。
首先遭殃的就是匠戶們,鐵匠的在官府的要求下,直接服徵役。
這些鐵匠在只有飯吃的前提下,替官府不斷打造零部件,打著打著他們就會發現,各種尺寸極難把握。
沒有高碳銼刀的他們,只能用手頭所知道的方法,一點一點磨出齒輪。
兩個人費力一個月,好的話能夠仿造出一臺,且這臺質量還不行,軸承之間的遊隙很大, 傳動裝置又不牢靠, 滿是問題。
地方官們自然不會管,對於他們來說, 堪用就行!
他們將造出來的脫粒機,硬壓著賣下去,各種小地主先接盤。
有些地方官也趁著這個機會,暗中牟利。
這件事情到頭來,又成了苦一苦老百姓之舉!
當然,也讓脫粒機這個物件,入了不少大明人的眼。
接觸仿品的老百姓,自然唾罵這是樣子貨,能起的作用很小。
而接觸正品的老百姓,則已經開始享受其帶來的便利。
事情辨證看,好處總能佔一半!
…………
鹽港,一間用木板搭建起的木房裡。
錢塘水師千戶官李英此刻是尋常商賈打扮,他這回替上司辦事,特意跑來了鹽港。
他此刻手裡握著一百二十三張票,正咬牙切齒的望著積分表。
他旁邊還有張璽,以及宋家一個叫宋阿貴的夥計。
三個人望著積分表,表情都是一樣的懵逼,為啥排名第一的是鄭巖!
事先,這個鄭巖說他是琉球人士,特意趕來也是為了購買脫粒機。
三人暫且信了這廝的鬼話,可積分表上,寫著鄭巖累計積分2504.1是什麼鬼?
一趟就能弄來二千五百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