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琰在簽訂貿易條約後,以一兩銀子的價格購買了一本《華夏外商法》。

在得到了華夏外務部發放的文書後,他就立馬告辭離開。

其實這還不算正規,等以後這邊徹底發展起來了,還會加上一個資格審查的過程。

諸如派人去明國調查一下家底,摸摸情況,而後才會發放文書。

總之以後將會正規到不能再正規, 能拿到文書,就相當於經過一道資格鑑定。

這些有文書的商賈,也將拿著這張資格鑑定,自然而然的形成一個商業上的聯盟。

他們或許會競爭,可當要合作時,一定會傾向於拿了這道文書的商賈。

只是讓顏政驚訝的是,王琰走後的第五天,宋德榮再度來到了莫城。

這是建國後第一次, 宋家派來宋德榮來議事。

他來到莫城後, 先是祝賀了一下建國一事,而後便是恭恭敬敬的接受了新的條款和規矩。

並且也同外務部簽訂了新的條約,還特意瞭解了一下現在莫城的各個機構。

而後他才說明來意,直接告訴顏政,脫粒機有多少他們要多少。

甚至只要單價不超過五兩銀子,他們都願意花這個錢購買。

又是脫粒機,這讓顏政驚訝的同時,也忙追問了到底發生了何事。

宋德榮沒有什麼好隱瞞的,將漳州知府馮續上獻脫粒機,以及弘治皇帝下發旨意一事告知了顏政。

顏政如夢初醒,他之前想著大明是農業國,脫粒機肯定能有不小的市場,但卻忽略了大明乃是以農耕為國本。

中國曆朝歷代在農事上, 絕對不管什麼奇技淫巧。

所以翻閱歷史書,古代科技發明的著作中,農書佔的份額最大。

幾乎每一個朝代的科學著作中, 總能找到一兩本的農書,中國的讀書人也不認為總結農書,是一件很低俗的事。

至於推廣農具和良種一事,不單單朱元璋做過,朱棣也曾經做過。

只是令人奇怪的是,玉米、紅薯和土豆的推廣,只有明代地方官有推廣的記載,朝廷卻似乎不知道這些作物的存在。

清朝也是如此,象徵性的失明瞭一般,似乎沒有推廣新作物的記載。

…………

紅房內,會見完宋德榮後,顏政皺著眉頭在想著此事。

心裡頭先是有些激動,後又是有些害怕,但想來想去又覺得這是一個機會。

皇帝下了旨意,那麼就是希望民間能知道這個東西,他可能不在乎能推廣到多少農戶手中,也不會在乎花費幾何。

他在乎的是這個東西利於農事,那麼用的起的人家,可以先試著用起來。

反正慢慢的民間也就熟悉了,到時候總有工匠, 會願意去打造。

而地方官的想法,自然是討得皇帝的高興,若是過了幾個月,他們的上官,鎮守的御吏,能看到治下有大量的脫粒機,那麼他們的名字,肯定會被送到皇帝面前。

名字能讓皇帝過一下目,那都是極好!

顏政前世也算是名利場浸淫了好幾年,天下烏鴉一般黑這個道理還是懂的。

他想了想後,找來阿苦,直接寫了一個特令給他說:“從今天開始,第一機械廠三班倒開始生產脫粒機,但脫粒機出貨一事,交由內閣管理!”

“內閣管理?”阿苦愣了一下。

“沒錯,出貨給誰,出貨多少,我需要知情和審批!”顏政嚴肅道。

阿苦點了點頭:“那其他廠需要配合嗎?”

“需要,總之先緊著脫粒機的生產!”顏政說道。

阿苦應諾了一聲,拿著特令走了下去。

顏政又找來魃萬,詢問道:“第六營整編的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