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大王,轉讓法門嗎?(第1/2頁)
章節報錯
同轉爐一道開始建設的,還有一個水泥廠和輪窯紅磚廠。
水泥沒有采用白堊土和高嶺土燒製,而是使用的東秦島上很常見的火山岩,還有就是利用粉碎的陶器和紅磚。
這種土水泥只需要600800℃的煅燒溫度,造出來的水泥,完全能用作建築材料的黏合劑,甚至還能用來製造要求不高的混凝土。
配合上輪窯磚廠, 這兩樣建築神器的投產,將徹底重塑莫城的建築風格,以及建築的速度。
這就是有了煤炭資源的好處,等兩艘在建的駁船下水後,顏政已經做好了嚮明國進口煤炭的打算。
按照他的規劃,代水泥廠和紅磚廠,還會在竹塹那邊建造三到四個,在鹽港建造一到兩個。
如此一來,就能就近利用挖來的或者買來的煤,燒製的水泥和紅磚,完全能夠供應現階段沿海地區的開發。
而由於顏安河北帶河公路的開通,所以水泥廠和輪窯磚廠,被安置在了對岸大約半里處。
這條公路被顏政命名為301號國道,在上個月就進行通車的試驗,反響很不錯,於是機械廠就多了一個造馬車的業務。
未來安置移民的重點,就是顏安河兩岸,以及這條路兩側,等擴張到北帶河時,就意味著中間這一大塊地區,都將納入實控。
…………
…………
王琰今年四十三歲,身上有個秀才的功名,此刻他的身份是寧波商人。
去年歲末, 弘治皇帝下令推廣腳踏式脫粒機,浙江也收到了旨意。
即是要推廣, 浙江三司大員立馬將圖紙下發,命地方官員及鄉紳, 抓緊仿造此物。
三司官員當然不知道,此物仿造到底需要多少錢,老百姓是否用得起。
他們單純的就是下放旨意,自然會有地方官員,為了這份旨意去奔走。
於這些地方官而言,只要能在奏章裡露個名字,讓皇帝高興一下,那麼前程自然就有了。
所以辦此事最積極的是府以下的州縣官員,這些官員起初便是命工匠仿造,還大力張發圖紙。
結果一個月後,仿造非但不順利,成本還讓這些官員望而卻步。
在他們看來,用這玩意還不如多請兩個人,那樣不僅能省銀子,還能減少幾個流民。
所以要推廣只能硬推,好在浙江算是幸運,民間早有一些脫粒機流入。
而寧波是最集中的流入地, 知府馬文升稍一瞭解, 所有難題立馬就是自解。
他二話不說就召見了商賈張賀,一番交談之後,兩人達成了合作。
張賀也是受寵若驚,他沒想到一夜醒來,居然因為一臺脫粒機,讓他搭上了知府大人的路子。
激動之餘,張賀拍著胸脯保證,只要知府大人需要,脫粒機有多少要多少。
他又將知道的東番情況,一一告知了馬文升。
聽的馬文升大為好奇,感慨海外居然有這等地方。
這一來二去,馬文升的幕僚王琰,就擔負了一個往東番打探的重擔。
剛到鹽港時,王琰非常的驚恐。雖沒遭受什麼虐待,可所見所聞令他驚詫無比。
這些所謂的東蕃人雖然講道理,可士卒中有不少是短毛黥面,尋常百姓也是短髮短衣。
且看得出來,這個地方還正在收納大明百姓,從不少平民的口音中就能看出,這些人原先也是大明的百姓。
王琰有些恍惚,他當人家幕僚,有的就是一顆七竅玲瓏心,一番窺探之後,他確信這個地方,肯定也有個朝廷。
只是這裡的朝廷,同大明有著莫大的聯絡。
他們用的文字也是漢字,雖都是俗體字,卻同大明並無詫異。
那些寫在牆上的標語,也讓王琰有些頭大,這擺明了此地以華夏自居,可風俗禮儀卻截然不同。
單單這短髮短衣的習慣,就遠不是華夏風俗。
等他得到召見後,一路行來更是發現,此地雖蠻荒,可莫城一帶已經非常的富庶。
王琰心裡頭有些驚濤駭浪,他不清楚這個地方究竟如何,可是心裡頭覺得很怪。
很快,他就被兩個兵卒押解到了一棟紅色的樓面前,這棟樓面前有塊白底黑字的牌子,有兩個兵在一旁站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