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去年陽曆11月1日舉行開國大典後,東蕃島已經改名為東秦島。

改名的提案同樣來自於顏政,蕃這個字帶有一點蠻夷意味,所以為了更加的華夏化,他選擇了改名東秦島。

這個改名的好處就是,一下子就拉近了同華夏文明的距離,一般明人聽見東蕃, 往往會覺得這是海外很遠的蠻夷。

可聽見東秦,他們或許不知道在哪裡,但是也會覺得這是離大明很近的地方。

類似的改變還有年號,直接將年號也改成了華夏。

國旗也已經在擴建的紅房外升了起來,旗杆用的是兩根硬木銜接的,足足有16米多這麼高。

一百多面國旗,也已經送到了各個友好部落、鹽港和竹塹港, 以及各個鄉鎮。

現在莫城周邊一共被劃分為了四個鄉, 分別是大崗、上城、下城、西城。

其餘三個鄉鎮都還只有一個鄉部, 等著各個職能部門的完善。且這三個鄉,都是原住民和明裔村相結合。

這麼做的好處就是,行政終於要走上規範化。就連東秦島,也被顏政按照後世灣灣的行政區劃分,給重新劃分命名了,即便上邊還沒有建立起統治,可他已經完成了地圖開疆!

而學校也開始規範化,所有鄉都建立了初級小學和幼兒園,由鄉里識字的農夫和高年級學生,兼職教學老師。

初級小學的教材,也被顏政明確,除了教識字以外,還有數學,小學只要學到加減乘除、度量衡和二元一次方程, 還有就是基礎的幾何知識,另外還有體育和音樂。

中學的話只有一所, 還是由顏政親自教學,教學的內容更加的複雜一些,中學生也進行了擴招,現在有兩個班,總共110人。

原先的高年級班,則被拆分為各個課組,接受教學的同時,他們也要開始進行一些小實驗,他們總共有46人。

從學生的來源來看,明裔學生已經開始佔據主流,且明裔也開始走進生產的各行各業,尤其是紡織業,從業的明裔人口已經遠遠超過原住民。

……

華夏元年1月15日,修完年假後的顏政,在樞密院召開了新年度的內閣會議。

樞密院和朝議院就坐落在紅房兩側,都是擴建部分,且朝議院由於還沒人,所以先被用來當中學的教室。

顏政在建國後,就任命了內閣五大臣, 入選的分別是阿苦、阿信、王七妹、邱睿才、陳安。

按照憲法, 內閣五大臣, 將和樞密院中的一半大臣共同組成朝議院,只是現在的樞密院,只有首領和其餘幾個提拔上來的幹部,而且機構也只有工業部、外務部、農務部和商事部,日常負責的也就是資料的整理。

所以現在的場面就是,五大臣和顏政,可以決定所有的大事。再明確了一點就是,國君此時可以決定一切。

不過進步還是有的,例如顏政現在,正在準備培養行律院的法律人才,只要有了一些熟悉流程、熟悉法律的人才,司法立馬就能獨立出來。

晉升為國君的顏政,依舊穿著四個兜的黑色中山裝,他穩坐在大桌前,望著底下的臣子笑道:“人都來齊了吧!今年第一場會議,主要是議議這個提案!”

說著一旁的藍雅就將一份檔案開始下發,所有參會人員,也開始刷刷的看了起來。

整份檔案開頭寫著四個大字——劉備計劃。

具體的內容就是,將在未來投入大量的資源,在大明建立起收攏點,並且針對性的在大明吸納人口。

所有人看完後,都紛紛的望向了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