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葡萄牙人?(第1/2頁)
章節報錯
大明主動或者被動學習一些東秦的東西,這一點兒也不奇怪。
在這一方面,大明民間比朝堂熱衷的多,無論是商賈還是農夫,或多或少都受到東秦的影響。
就拿種地來說,聽說東秦可以一年三季後,沿海一些州縣,便有官吏嘗試推行兩季稻。
東秦的農機,他們也熱衷於購置和推廣,甚至還千方百計,從東秦弄來農書。
無論什麼時候,總還是會有一些願意辦實事的官員,或保守或激進,可他們都是在辦事。
而大明朝廷,也在新軍平定甘肅教亂後,徹底認識到火器新軍的厲害。
不僅重新修訂戰法,還下令擴編新軍,在天津增練一支,在中都鳳陽編練一支,以及大同增練一支。
除此之外,朱厚照擢拔馬文升為兵部尚書,讓他總理火器事宜,讓各地衛所,均淘汰落後的火器。
還將火器鍛造之權,下放到四川、廣東、浙江三省,準備讓各地衛所,就近採用!
朝廷新軍則清一色的黥人貨,保證擁有最大戰力。
此事也算是一次軍事改革,革新的不是軍制,而是軍隊的組成和戰法。
使得火器正式成為大明軍隊中的主角,相當於跨越一百多年,在戰術思維上,已經接近十八世紀的西方各國。
這事的推行也很順利,一是因為文武大臣都認為,大明軍隊戰力羸弱,非建新軍無以保全京師。二是因為戶部財政比較寬裕!
每年都在攀升的關稅銀子,在正德三年一年,就超過二百八十多萬兩,相當於以往大明舉國賦稅的三分之一,不算非實物稅的話,這些白花花的銀子,已經相當於每年賦稅的一半。
如此充裕的關稅銀子,使得這幾年,大明終於闊氣一回,不僅重修河堤、勤治黃河,就連朱厚照要修道觀廟宇、要修豹房,文武們都沒有說什麼。
眼下在大明朝中,已經出現不少依附關稅銀子的官員,他們尊黥人、敬黥人,甚至叫囂開放沿海各個港口給黥人管理,如此一來,必定能更加的財源廣進。
只能說東秦在劇變,大明也在跟著變,這種變是被動,相當於大明被東秦,拉著進入了近代化。
唯一不能把控的,就是大明內部的思潮變化。
王陽明赴任廬陵後,並沒有急著講學,而是親身躬行,在廬陵就地走訪,察覺民情。
在這個過程中,他遵守《顏政哲學》的方法論。
此事件放在正德四年的大背景下,算是一件可以忽略的小事,卻被後世視為,乃是與龍場悟道平起平坐的大事。
因為王陽明透過這次實踐,得出道理:自古以來,儒生以德行治理天下,學術的精湛,於蒼生並無補益。
…………
莫城,紅房。
華夏八年的公考再次如期舉行,這次報考的學生再次增長了兩成。
放在增加四成的中學畢業生人數上,這種增長不算什麼,加上今年要新設六個市,所以幹部再多,也能消化掉。
只要東縱市、慶東市兩個市設立,東秦本島就算是悉數設市,各個地域都將徹底納入國府的統治之中。
顏政百無聊賴的翻閱著這屆考公的試卷,遇到滿意的就畫個圈圈,覺得文章寫的理論紮實有新意,便在上邊勾上一筆。
三個秘書也在一旁幫忙,她們一邊翻閱文書,一邊將這些文書歸類,重要的便拿出來放到一邊。
「你們三個看看,這篇文章寫的怎麼樣?」顏政突然傳過去一份試卷。
玉墨接過後看了起來,只一眼就詫異道:「這是誰寫的?此人……膽子也太大了!」
藍雅和香菱都湊過來翻閱一遍,兩人的表情都有些錯愕。
顏政起身說:「這篇文章見識是有!只是太年輕了些,他提到君權過甚,不合憲法精神,應當再度明確三院職能,依照憲法組建內閣與議會,並在各地落行代議制,這確實重要,也是憲法上寫明瞭的!你們覺得,這個學生應當給多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