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章:大明人口也是多多益善(第1/2頁)
章節報錯
玉米、紅薯的種植,在某個時期一直被視作是重要任務。
也是這片土地上,活人無數的作物,是既讓人恨又讓人愛的一個作物。
愛是因為其不挑地,只要有塊土地,就可以種上,而且不費多少勞力,就能得到豐厚的回報。
恨是因為玉米和紅薯,尤其是紅薯,吃多了燒胃、反酸,吃一頓可能覺得好吃,可連續吃十幾年、吃一輩子,那麼就是沒有任何愉悅的進食過程。
而且僅僅只能飽腹,由於缺乏其他營養,很容易把人吃的乾瘦、營養不良。
可即便是如此,勤勞的種花民族,還是把種植紅薯和玉米,當作一件精細活來幹,總是追求單位面積的最高產量。
顏政在編寫玉米和紅薯的種植小冊子時,就不得不佩服勞動人民的智慧,同時心裡頭又是一陣心酸。
從明末傳入中國,咱們底層的老百姓,就是靠著紅薯活了下來。
他們費盡心思的種好紅薯和玉米,可依舊還是時時爆發饑荒,他們開拓山地,最終山地也成為地主所有。
這說明在這片土地上,普通人靠著勤勞是無法致富的,幾千年來皆是如此。
按照異化理論,這是因為勞動者的勞動,最終成為了制約勞動者的存在。
因為勞動者越是拼命勞動,那麼地主這類的剝削階級,得到的剩餘價值也越多,他們力量也就越強大,資源也就越多,對勞動者的優勢也就不斷被擴大。
在之前,顏政肯定認為這句話有些偏狹,可當上國君幾年,他就驚訝的發現,異化理論非常的對。
就像是此刻的大明,買辦們和百姓越是努力的勞作,東秦從中汲取的利潤就越多,也就擁有更強的力量的來對付大明。
換在東秦境內,道理也是一樣,百姓越是拼命的幹,顏政這個國君所能支配的資源就越多,軍隊就強大。
軍力越強大,就意味著這些百姓,將永遠擺脫不了這種生產關係。
顏政一邊編寫小冊子,一邊想著這個問題。
頓時就覺得,他一定要保證,讓東秦國民,都能透過勞動,過上想要的日子。
任何人阻擋和開倒車,都是對歷史的不負責任!
幾天後,紅薯、玉米種植技術手冊,正式編寫完畢。
按照顏政的腦海中關於土法小冊子的記憶,玉米和紅薯,都可以採用套種。
這其中的關鍵,就是控制玉米植株的間距,套種的一般都是大豆。
套種大豆的玉米,產量會比單獨種植玉米更高,這涉及到光合作用。
玉米、大豆套種,對太陽輻射的利用率可以提高15%到20%。
這兩種作物種,還可以利用高矮差形成通風走廊,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供應。
太陽光照射到玉米植株下部分,也能形成陽光散射。
大豆又可以固氮,對土地的肥力能有一定的補充,由此達到增加畝產的效果。
這種套種技術,在後世的南方丘陵地帶廣泛運用,平地則一般用來種水稻。
稻子用來交公糧,剩下的稻米就混雜紅薯絲、玉米、芋頭吃,豆子則用來榨油。
至於大米誰吃了?農民為什麼不留著吃,是不好吃嗎?這類問題就不能細問了。
…………
“君上,對濟州島的經略議桉已經出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