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殖民必備良藥(第1/2頁)
章節報錯
顏政在南投待了十天,而後在經過秦中市時,再度下榻兩天,對當地進行實地走訪。
整次走訪得到的具體資訊十分之多,對華夏國民的各個階層,都有更直觀的瞭解。
發現許多問題,也發現不少閃光點,對過去五年的工作,心裡有了一個底。
高速發展的經濟,帶來飛速變化的生活,城市居民的面貌已經大變,開始出現市井階層新觀念。
諸如對工人態度的改變,就讓工匠這個舊有概念,在華夏國煥發出第二春。
市民階層的追求也出現很大的變化,他們對教育的重視,更是超過鄉村地區。
這些改變都是來自於他們自身的工作,只要是工人家庭,必定就會對知識更加認可,也有更開拓的視野來要求他們的子女。
只不過城市中的生育率遠不如鄉村地區,差距在一倍左右,城中的養娃成本,使得生孩子在很長時間內,都只是淨投入的事。
不像農村,孩子只要有個七八歲,就能幫著一起種地,算是半個勞力,養娃的成本相對較低。
所以城鄉對立已經隱隱出現,觀念變化必定導致認知上的差異,這種差異將導致更大的隔閡。
顏政一路上,都在思考看到的鄉村現狀,考慮著農戶們的問題。
結果很無奈,他實在想不到一個法子,在這樣的生產力下,將這種趨勢逆轉。
想來想去,他所能找到的答桉,只有兩條,一條是生產力繼續發展,一條是擴張!
要讓農民人均土地達到幾百畝,要讓他們一戶人家,就能種幾百畝地,要讓農機取代大部分工作。
若是做到這一點,就如後世的米國大農業一般。
米國農業模式形成的根源,不是規劃的好,而是在殖民開拓的過程中,很自然的形成,其幸運的地方,在於當時柴油機的大規模應用,造成生產力指數級增長,大量的農業機械被髮明製造出來。
東秦不可能人均上千畝地,但人均幾百畝,同樣能解決大問題。
所以對於這些觀念的東西,顏政決定不管了!他原本還想反舊、割封建主義的尾巴。
可他知道,這麼做的效果不會太好。有一位先賢已經替他踩過坑了,為了後世名聲好一點,他選擇退讓一步。
……
等回到莫城時,已經是五月下旬。
顏政還沒到紅房,就看見一群穿著工服的人侯在三院大門口。
他們不是一夥,看服飾就知道,一夥是造船廠的人,一夥乃是醫學系的人。
他們圍著馬車,顏政剛下來,他們就齊齊躬身道:“君上,我們是來道喜的!”
顏政怔了一下,忙問:“何喜之有?”
兩個組的人謙讓一下,造船廠的廠長劉承允年長一些,便先稟報道:“君上,我們造船廠,成功造出您所要的五桅杆、一千噸級的鐵肋木殼大風帆船!”
說著就有人傳過來一個模型,劉承允一臉激動的呈上前來。
顏政鄭重的接過,五桅杆是指五根高大的主桅杆,真要算的話,這艘船有九根桅杆,採用橫縱帆的結構。
船頭看上去有點像後世的輪船,不過更加的圓潤,其船身越往船尾便是越窄,宛如一個拉長的水滴狀。
“建造過程中的難度,都已經攻克了?”顏政問。
劉承允自得道:“不瞞君上,建造這麼多桅杆、一千噸級的船,咱們造船廠也屬首次,主要就是船身的平衡問題,其不像運輸艦可以把肚子造的大大的,犧牲一點機動性也無所謂。這艘船高桅、橫縱帆結合,這麼多桅杆加上風帆,單單理清就是門功夫!
勝在我們發揚敢想敢幹的精神,堅持政治*掛帥,一邊實踐一邊建造,在造船中學習造船。深刻的貫徹君上的一系列精神,這才漸漸摸索出門路,得到船身和桅杆比,對船隻平衡的影響關係。只要運用我們發現的計算方式,就能輕鬆造出更大噸級的船!”
“這麼牛逼!”顏政都驚到了,這夥人弄出了計算公式?
劉承允笑道:“這也是物理系的學生幫忙的結果,引入受力分析這個概念,很輕鬆就能得出!不過這船,造到一千噸級左右,應當也是極限,至多可能也就一千五百噸級!”
“為什麼?”
“這個……”劉承允思索著說:“涉及操帆的人員、操帆的複雜度,以及風帆受風的一系列原因,當超過一定噸級後,那麼無論如何,船隻的速度、操作難度,都會上一個大臺階!”
“邊際效益遞減!”顏政概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