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你心中有個聖人(第1/3頁)
章節報錯
王陽明在華容縣待了半個月,期間一直講學,還有就是與劉大夏論道。
一番思想上的交流,讓二人都受益匪淺,對各自要做的事,也更加了解,也達成某種默契。
他們對悟出的名教問題,心照不宣的選擇緘口,都沒有直接表露出來,反倒是希望用“中學為體,黥學為用”這個藥方,來將名教的病症給醫治好。
無論是劉大夏還是王陽明,抑或是歷史上出現的諸多先賢,他們都發現儒教存在的問題,卻同樣沒有辦法和魄力,去將其斬斷!
因為重建一個學問體系太難,尤其是這個學問體系,乃是治國、治世、治民的學問。
從春秋時期起,孔子便提出修身治國平天下,自漢代獨尊儒術,儒教便是融合百家。
外儒內法和郡縣制,便是歷代王朝治國理政的根基,也是從漢代開始,三代之治成為天下儒生的共同追求。
而隋唐的科舉制,更是將這個體系,推向極致的穩固,也讓文人士大夫階層,同權貴開始分庭抗禮。
直到宋代重文抑武后,儒家士大夫奪得道統,與代表帝王世俗權力的政統二元對立。
士大夫與君主共治天下,這句話的前提就是,名教的地位穩固如初,名教推行的三綱五常、聖賢之道,依舊是道統的最高解釋權。
名教與士大夫,早已經共成一體,同整個朝廷也共生,與天下萬民,同樣是割捨不斷!
《重生之搏浪大時代》
這個體系龐大、複雜、深厚,讓王陽明和劉大夏,都只得在其中修修補補。
歷史上,明末就出現一股離經叛道,抨擊儒學的思潮,這都是物極必反的結果,若是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明末之後,儒教應當進入自我完善,補齊一部分缺陷。
然而天不佑華夏,清朝存在的更深矛盾,使得儒學搖身一變,重新被立起來,充當平衡朝政的工具。
而且清承明制,在獲得技術和明朝經驗的前提下,又重新修修補補一遍,加上愚民政策和更深的思想禁錮,使得儒教在清末,同樣尾大不掉。
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劉大夏和王陽明,不敢去想象,引入一套全新體系來取締儒教道統的後果。
這與他們畢生的觀念、信念完全相悖,他們再怎麼看到問題,也只能繼續為名教這間房子,重新粉飾一遍!
…………
王陽明再度啟程,這次他特意坐的四海船幫的船隻。
劉大夏的四海船幫確實辦的不錯,他這一套管理經營的法子,來自於南直隸的商賈。
他又創造性的借鑑黥人對糧食的統購統銷,利用長江水系和湘江水系,用漕船對兩岸的糧食進行收購。
在此過程中,他又拉攏同劉家有舊的縉紳地主,直接簽訂五年時間的糧食購置契約。
一切都顯得井井有條,湖廣本地的小糧商,都多數被劉大夏這種縉紳大家給弄得沒有活路。
大的糧商則索性同劉大夏合流,準備一道做京師的生意,利用海貿來把生意做的更大。
王陽明主僕三人坐的平底船上,就裝滿了收購而來的糧食,還有一些農戶家紡的紗。
走湘江過洞庭湖,再經長江,速度也遠快於走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