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爭奪道統的王大爺(第1/2頁)
章節報錯
貴陽,龍場驛。
貴州冬末的天氣極其陰寒,一場場凍雨落下,使得樹葉間都掛上冰稜。
道路上也積雪數尺,人畜幾乎不得通行,就連山間的一條小溪,也在這種寒冷中被凍的斷流。
根據記載,自永樂年間之後,大明的平均氣溫就一路下降,到正德年間算是一個低谷。
等到嘉靖上臺後,氣溫才逐漸的上升,不過最高的年份,比兩宋平均最低的年份還要低!
這也是為什麼,明朝很難佔住河套地區的原因之一,不僅佔不住河套,對西域也很難施加更強大的影響力。
氣候一直是農耕封建王朝的命運之一,強盛的漢唐,都是氣候相對更加暖和的時期。
暖和的氣候,不僅適合農耕,更適合各種生產活動。
王陽明的講學,就在這種嚴寒中被迫中斷,他自己也在貴州愁煞人的凍雨中,再度犯病了。
好在他名頭響,已經收了不少弟子,加上同當地苗人的關係也不錯,所以已經搬家。
一開始他住的是小溶洞,據說他經常在裡頭推演《易經》,故而小溶洞被他命名為“玩易窩”。
龍崗山上還有個大溶洞,王陽明將其命名為“陽明小洞天”。
他現在住的叫做叫做“何陋軒”,是苗人幫他修建的幾件茅草房,是他的臥室、書房和教室。
此時此刻,茅草屋裡的火塘燒的旺旺的,由於沒有太好的排煙條件,也弄不到爐子,所以只得開個窗戶出煙。
王陽明裹著厚厚的被子,就在火塘旁,翻閱著一些書信和書籍。
自從華容一別,他就同劉大夏有書信往來,一邊交流著各自的學問,一邊過問些黥事。
今日他就看到一份黥人華夏日報的報紙,上頭有篇文章叫做《積極落實‘廢兩改元’政策,保證國民經濟不會出現通脹性風險》。
這篇文章記載的是東秦發行銀幣一事,王陽明耐心的看完,發覺銀幣一事,可能是黥人為了更加便捷商貿。
他澹澹一笑,又拿起劉大夏的信,最近一年內,劉大夏對王陽明的學問,十分的上心和熱衷。
作為老黥事,劉大夏自然看出,王明明對《顏政哲學》的借鑑之處,只是巧妙之處在於,王明陽用傳統理學,融合新創之心學,居然將《顏政哲學》中一些精華,融會貫通進了“儒釋道”這套學問之中。
這太了不起了!尤其是經世致用,實事求是,學以致用,濟世救民,以及‘知行合一,經世致用’的核心,更是讓劉大夏如飲美酒!
他驚訝的發現,王陽明這套學說,居然能同“隨時因革”論起恰到好處的呼應。
所以這兩年多的時間裡,劉大夏已經將王陽明引為知己。
這封信同樣在讓王陽明答疑解惑,並且委婉的提出,想要讓王陽明,一起為變法造勢。
王陽明嘆了口氣,將信放下後就開始思索起來。
良久,他才重新提筆回信,對變法避而不談,對劉大夏的疑惑,卻是積極的回覆。
兩年時間的打磨,王明陽的思想已經很成熟,他此刻於仕途上,已不甚追求,唯一想的就是將學問發揚光大。
他這兩年也一直在同腦海中的那個“顏政”辯經,屢次參禪,最久的時候,天人神遊一個余月,人參禪參病了,卻沒有將自己說服。
王陽明知道,這意味著他這套學說,也有很大的問題。至少不能像《顏政哲學》一般,將認識論和世界本原以及意識聯絡起來。
他雖不認為這個黥人就是對的,可上頭論述的世界規律,卻是讓人不得不思慮一二。
王陽明也認為,泱泱大明一直未能自強,根本在於國人不懂得什麼叫自強。
從這一點來看,四書五經教導的自強不息,同劉大夏追求的“自強”是不一樣的。
具體怎麼個不一樣,王明陽也說不出,這牽扯的是儒家的根本,也就是三綱五常。
自強不息加上三綱五常,那就同黥人那種自強南轅北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