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假期很快結束,各工廠開始復工復產,各村也開始修建水利。

顏政在假期一結束後,就往每村送上了一本新的歷法,命名為《陽曆》。

這份曆法將開始指導農業生產,所有農技員都被叫到紅房,接受了陽曆知識的初步普及。

其實也不能算普及,單純的告訴他們,每年該如何按照陽曆,來指導農業種植。

實際上,後世咱們用的農曆,就很接近現在的這份陽曆,原因就是大清年間,利瑪竇曾負責修訂編撰過農曆。

沒錯,咱們後世用的農曆,其實是一個洋人編的!

而新曆法一頒佈,東蕃島的農業生產,將更加的合理化。

配合上農肥和水熱條件,不出兩三年,就能在畝產上勝過大明。

且換曆法,也確實是一件極具政治意義的大事。

歷朝歷代的皇帝,每年都會頒佈大統歷,為的就是彰顯朝廷的正統性。

歷任華夏君主,從儒教君權神授那一套開始,便是講究皇帝的法統來自於天!

所以每當看到史書記載上,往往會有很濃重的筆墨,來記載各種天象變化。

對於古人來說,天象變化就是一種寓意。

倒黴一點的帝王遇到天象不對勁,還要趕緊下罪己詔。

……

鹽港,隔離區。

這裡收到陽曆,已經是正月初六。

由於顏政在除夕那天也賞賜了一些肉乾和美酒,所以這裡的災民,也算是過了個馬馬虎虎的年。

當收到陽曆後,何二嬸立馬按照指示,將陽曆交給了幾個童生,讓他們將新曆帶進課堂。

此時,隔離區的童生已經有四個,同這裡兩千餘名災民相比,他們真的算得上是高階知識分子。

他們接到陽曆後,也搞不清楚這個曆法的由來,不過看著上邊的節氣,還是多多少少明白一些。

“這東蕃大王,果然不是平庸之輩,創拼音,簡漢字,改行文,現在又要換曆法!”一個名叫邱睿才的童生,拿著這陽曆感慨道。

邱睿才乃是第一批災民中,流落至此的讀書人,所以對後來者,隱隱有些資歷上的優勢。

現在除了教書以外,他已經領取到了一本名為《幾何原理》的冊子,每天都在鑽研。

一旁的另一名童生林鴻德嘆了口氣,他已經年近六十,這回跑到東蕃來,也只有老妻一個,兒子和女兒全都餓死了。

他有些擔憂道:“這擺明了是不願服從大明的教化,誓要同大明做出個區別!”

“本就不是大明藩屬,大明會典中,亦無東蕃的名號!東蕃連朝貢的資格都沒有,既如此,定是不必遵從大明的教化!”孫茂典說道,他是這些人中最年輕的,也是唯一一個不是童生的童生,他其實只是個生員,連童生都沒考上,只是來到東蕃後,就對外稱自己是童生。

另一個童生蕭二林也嘆了口氣,他喝一口酒說:“我等身陷蠻夷之地,若是此地不願歷行教化,我等苦讀的聖賢書,又有何用處?”

四人皆是一嘆,他們學的四書五經,在東蕃島不讓教,只讓他們學了拼音之法後,拿著注音的課本,教這些學生識字。

一開始他們還認為,這些蠻夷能夠創拼音之法來學漢字,想必是傾心於漢化,只是一段時間之後,他們才驚訝的發現,這裡衣冠文物皆是不通中原。

“東蕃既然如此費盡心思的招募漢民,又不願傾向漢化,那其究竟為何?”孫茂典疑問道。

邱睿才思忖道:“想必是東蕃人力匱乏,故而有此舉動!據說湖廣那邊,亦是荒地眾多,當地的豪紳,便大力招募流民去替其開墾耕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