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煮海為鹽(第1/3頁)
章節報錯
在魃萬和力木的陪同下,顏政親自跑了一次海邊。
形勢比他預想的要好很多,原來只要大概七八個小時就能到海邊。
而且沿河兩岸,雖然林木森森,可實際上海拔卻一直在降低。
到入海口處時,存在海水倒灌的現象,使得存在一大片的鹽鹼地。
這就使得周邊五公里左右的區域內,壓根不太可能有其他部落出現。
也就省了同其他勢力打交道的麻煩,可以堂而皇之的佔領那個地方。
為此顏政特意豎立了一塊木牌,將那塊地區取名為鹽池。
他本打算採用曬鹽生產的方法,但是缺乏水泥這種快速製造鹽田的神器。
雖說三合土也行,但是三合土需要錘嚴實後,才能對抗這長年累月的腐蝕。
對於人力消耗來說,反而不如直接派幾個族人來這裡煮鹽划算。
所以他讓族人在海邊挖出了一條溝渠,並保留了鹽田的設計。
這條溝渠,可以在漲潮時引入海水,在潮汐力退去後,又會透過自然蒸騰和沉澱,來提高裡邊海水的濃度。
這樣就便於族人來這裡熬鹽,且等以後稻草多了,族人只要將稻草放在溝渠周邊的平地裡,時間一長,稻草上就會析出鹽分。
到時候只要用飽和食鹽水來洗滌這些稻草,就能得到品質不錯的食鹽。
而製出的粗鹽,則會被送回部落領地精製。
精製也很簡單,只要利用洗滌劑來帶去這些雜質,就能提高鹽的品質。
而洗滌劑就是飽和食鹽水,利用溶解度的差異,將粗鹽磨細後,放入洗滌槽,透過洗衣機一般的原理,讓附著在食鹽晶體上的雜質脫離沉澱。
經過幾次過濾後,就可以去掉其中的不少雜質,且這些雜質中的氯化鎂和氯化鈣,也是不錯的耐火材料。
可以說發現海,一定程度上就是發現了一座化工寶庫。
只要有條件了,讓化工業有了一定基礎的話,基本可以在這個世界橫著走了。
顏政也已經很確定,這個地方絕對就是一個島,不是島也是個半島。
因為這地方背後有個橫向的大山脈,又北臨大海,且從河流發源地到大海的距離來估算,這個島或者半島可能也就二三百公里寬的樣子。
“聽說不少陸地,都是幾千年才沖積出來的,這時候的地理地貌,肯定不同於後世。這個地方,會不會也可能是華南的某個地方?”
“我記得出事時,好像自己是在廣東的上空吧?”
“會不會這裡就是廣東,記得廣東出土過什麼文化去了,好像與仰韶文化同時期!”
帶著這個疑問,顏政前後折騰了五天,終於弄出了部落的第一份精鹽。
這鹽細膩潔白,其中帶苦味的氯化鎂、硫酸鎂,氯化鈣等雜質被除掉,味道是純正的鹹味。
顏政嚐了一口後,緩緩閉上了眼睛,一滴眼淚在他臉頰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