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各懷心思(第1/2頁)
章節報錯
此時公孫瓚手中還有三個縣城,赤城、恆昌、淮珉,其中赤城最為重要,在燕山山脈的咽喉處。
此地三面環山,縣城建立在一個矮山之上,易守難攻,城前就是唯一一條進山的大路。
他也有反省之前的失敗,不過並不成功。
因為他將大部分的問題都歸結於叛徒與後勤問題。
這次信心滿滿的召集了後方所有的兵力,共計一萬三千人,這次吸取了教訓,將運糧的重擔交給了他的世伯公孫祁。
總歸還是自家人比較信得過。
前方的探子來報,說居庸城縣令依舊是田豫,公孫瓚喜出望外,田豫可是他的老部下了。
想起田豫,公孫瓚心中還是有一絲歉意之情的,他自信的認為田豫是不得已才降孫明的。
只要自己書信一封,偷偷叫他獻城豈不是輕而易舉。
殊不知公孫瓚的信剛到田豫手上,他看過信件後,覺得這是一次全殲公孫瓚的好機會。
隨後他隨便找了個理由推脫,讓信使過兩天再來。
轉頭就將信轉寄給沮陽的餘禮,還附帶了一封自己的私信,他獻一計‘請君入甕’。
他的計劃是先假意答應公孫瓚獻城,再將其軍隊賺騙入城,一股剿滅。
這計劃說簡單就簡單,說難也難,難就難在如何從沮陽那邊避開耳目派兵支援居庸。
他居庸現在就五千餘士兵,沮陽餘禮不出兵他靠自己恐怕很難完成。
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田豫的心裡變化了,以前在公孫瓚手中,萬事他不聽,作為統帥整天不幹正事,就喜歡跑戰場去廝殺,他已是失望至極。
自從他投靠孫明後,他提出的利民策略孫明大部分都接受實行,有問題的還能一起協商解決,最重要的是還放權給他,表示充分的信任。
這樣一對比,就算是深受儒家學派薰陶的頑固派,都知道該怎麼選了,畢竟他們的大目標是做個利民的好官。
餘禮在收到信後,並沒有第一時間回信,因為他考慮到另一種可能,就是田豫真反叛了。
有了劉備的前車之鑑,餘禮變得謹慎起來,思索不定的他,想起了霍偶。
霍偶從一開始便跟隨孫明,之前一直在琢縣老家管理佃農大營,幾千號人在他手中井然有序的運作,這內政能力也是極強。
可以說孫明大軍這兩年能無憂後勤補給,霍偶是功不可沒,餘禮對他也是頗為欣賞。
隨繼帶著幾名親兵騎著馬便直衝縣衙。
餘禮火急火燎的來到霍偶面前“文信,軍情緊急,你先聽我說。”
簡單的交代了下情況,隨繼將信遞給他。
片刻後,霍偶看完信,把信重新疊好,還給了餘禮。
“信下官看過了,不知軍師有何疑問?”
“文信,你說那田豫是真是假啊?我有些拿不定主意,那信使還在軍營中等回信。”
霍偶沉思了會說道“在下跟隨東家已經兩年了,最讓我佩服的便是東家的識人之明。”
“依我看,既然東家都相信他,軍師就不必擔憂了。”
餘禮聞言,恍然大悟,對著霍偶就是一拜。
“聽君一席話,讓禮茅塞頓開,今不久留了,改天請文信你飲酒。”
說罷,又匆匆的騎著馬回軍營了,回到軍營的餘禮立馬動筆回信。
“禮敬佩田縣令大忠大義,收到來信,欣悉以慰。”
“那公孫瓚聞主公不在,便想趁虛而入,卻不想他早已丟失民心、軍心,就一枯木朽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