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運作將晶片快速切割分離,並燙印上諾亞方舟的圖案。

隨後一枚枚光子晶片製作完成,透過流水線送出了光刻機。

好奇的林允隨手拿起其中一片,只見其好似一塊曲奇餅乾大小,上面是金黃色的半透明晶體層,下面則是由伊普希龍金屬構成的底板。

而為了實驗其計算力有幾何,林允特地找來了兩臺藍星上產出的臺式電腦。

拆開內部零件之後,她直接將晶片對準主機板的晶片卡槽摁了進去。

其表面軟化的伽馬金屬層一點點滲透進入其中充當針腳與老舊的臺式電腦連線。

接著,晶片像是活過來了一般,閃爍起淡金色的微光。

通電,開機,一氣呵成。

螢幕緩緩開啟之後顯示正在讀取硬體資訊。

片刻的自適應過程後,林允成功進入了桌面。

“可行!那麼響應速度呢。”

進入操作介面,絲滑兩字已經完全不能形容如今這臺電腦的超級效能了。

並且其不光承接了資料處理。

就連影像處理、資料儲存、網路連線,它也全部包攬。

可以說這一枚晶片就是一個超級電腦。

但光有這樣還不夠,林允需要的是她那近乎無敵的資料傳輸功能。

為此,她再度配製了另外一臺以光子晶片為核心的電腦,開啟無線網路讓兩者連線。

而林允創造出一個諾亞程式,並讓她開始製造複雜且巨量的資料。

這些資料透過無線網路連線被另一臺電腦接收,隨後迅速開始復刻。

起初是10M,隨後是100M,再到1G,最後變成以T為單位的巨量資料復刻。

對此,光子晶片成功接受住了考驗,這也就代表著,這些晶片達到了可以承載諾亞分身的強度。

想當初,100個諾亞開啟運算差點給一個伺服器幹爆了。

其餘被下載的諾亞甚至需要伺服器反向提供計算力。

而如今,這小小一枚晶片竟然可以經受得住諾亞的全力折騰。

不過諾亞終歸不是活生生的人,林允最終的目標是要將人類的意識傳輸進入她所創造的虛擬世界內,所以針對此她必須得獲得詳細的資料才行。

為此,她將電腦和已經制作完成的晶片全部收入諾亞手環內。

然後她開始檢索有關“完全潛入”的技術。

好在諾亞種群雖然是人工智慧,但對於生物的完全潛入技術也非常透徹。

據解析,想要達成這一條件有兩條路可選。

第一,潛入技術。

顧名思義,就是跟傳說中的虛擬現實遊戲一樣。

只需要戴上貝塔生物金屬製成的特定掃描器,其便會實時檢測人體的腦部活動,並透過電感應裝置轉化為對應的指令程式碼。

將這種程式碼透過伽馬晶片的無延遲傳輸,就能讓玩家在現實中完美操控虛擬的身體。

期間貝塔金屬電磁檢測儀會直接催眠使用者的大腦,使其雖然會下達指令,但現實中的身體已經進入休眠狀態,不會產生任何反應。

這一技術安全可靠,但無法脫離肉體的限制。

第二,意識上傳。

在“潛入技術”的基礎上,透過伽馬金屬對人類的大腦進行掃描就可以在虛擬世界以“資料奇點”為核心創造出一個虛擬的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