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出發(第1/3頁)
章節報錯
距離那段令人稍有膽怯的對話過去,已經有小半個月的時間。
實際上,對於那之後的記憶,無論蕭載陽,還是我何芊蔚,都記得不甚清楚。
彷彿那一截故事,就這樣被硬生生挖走一大塊,而主人公也默契地暫時將它忽略,束之高閣。而等到心血來潮,再去翻找時,就什麼行蹤也尋不見了。
非要說起來,兩個人大概都只能記起那天默默散發著餘暉的夕陽、褪色的晚霞與被染紅的臉頰。
或許還有幾分略有尷尬,一時不知該如何再與對方相處的心情。
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當時的何芊蔚硬著頭皮在東宮死撐了幾個時辰,最後一腦袋栽在軟塌上,睡得忘卻自我,再一睜眼,甚至已經不知道什麼時候被抱回了瑤光殿。
然後她就認認真真地裝起了鴕鳥,老實蹲在瑤光殿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聽話得不得了,讓陳嬤嬤欣慰不已。
蕭載陽麼,他本來就忙,也用不著多費心思給自己找事做,只是默默讓紀修到瑤光殿通知一聲,一連小半個月沒敢與何芊蔚碰面。
他們其實也不算鬧矛盾。
但平常兩個黏在一起的人,突然就變得十天半個月見不到一面,其他人自然怎麼看怎麼奇怪,旁敲側擊地問了不知道多少次,連勤政殿裡勤勤懇懇批奏摺的皇帝都聽說了這事,臨時插一腳進來。
可惜就算皇帝找出了變故當天負責跟在蕭載陽身邊的暗衛,也什麼都問不出來。
畢竟暗衛最主要的職責還是保護,倒也不至於什麼話都聽——知道得太多不是件好事。
更何況蕭載陽與何芊蔚這兩人的日常,大多都是些沒什麼意義得到家常話,皇帝剛開始還毫不放鬆地一連聽了好幾年,後來覺得沒意思,乾脆也不讓暗衛特別關注,能查得出來才怪了。
在這兒碰了個壁,皇帝沉吟片刻,轉換思路準備從蕭載陽身上挖原因,可惜就算他費盡三寸不爛之舌,照樣什麼也沒打聽出來,反而開始自我懷疑是不是想太多了,這不是好好的嗎?
沒轍。
皇帝知難而退,兩手一癱攤又當起了甩手掌櫃。
管他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反正自個這兒子風雨不動安如山冷靜得很,那多半也算不上重要,還是不必繼續死磕了。
皇帝想得很樂觀:既然蕭載陽自己都沒急,穩定保持著泰然自若的心態,一點兒也不焦躁,那就證明不是什麼大事。
既然不是的話,不知道也就不知道吧。
雖然還是很好奇。
其實皇帝之所以坐得住,還有另一個原因。
俗話說逃得過初一,逃不過十五。就算這會兒兩個小輩達成了共識,互相裝聾作啞,逃避現實,難道還能逃過去這一路上的相處嗎?
絕無可能。
於是乎,在僵持了幾周時間後,一切出發前的準備打點完畢,蕭載陽與何芊蔚也避無可避地被迫從舒適區走出來,又湊在了一起。
該不該說,看著他倆連眼神接觸都不敢有,卻又沒法再逃之夭夭的境況,皇帝還……蠻爽的。
儘管這人表面上,依舊是那副風輕雲淡的模樣。
他甚至不可避免地擔憂十分,在宮中的餞別宴上說完了送別的話,還非得一意孤行地送到了京郊,親眼目送著車隊逐漸消失在視野,惆悵地嘆了口氣。
當初計劃得好好兒的,結果到頭來,還是覺得不妥。
兒子甚至還沒到弱冠的年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