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柒佰叄拾叄回 金風瑟瑟下雲州(第1/2頁)
章節報錯
有詩云:
祖宗餘慶憾難深,遂教兒郎陷綠林:
舟覆花石濁浪恨,醉失壽禮黃泥侵。
寶刀折落潑皮手,青眼誰憐好漢襟?
埋沒奇才窮穴裡,人間未必有知音!
列位看官,這一首歪詩,非寫別個,正是“青面獸”楊志平生際遇。
若論出身,天波楊府亦曾一時煊赫,七狼八虎更是千古傳奇,奈何大宋君王,從來不愛忠臣良將,又或者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總之及楊志這一代,祖上餘蔭耗盡,堂堂好漢,襟抱難開!
楊志此人,倒是不負其名中一個“志”字,辛苦打熬一身武藝,應試武舉成功,做到殿司制使官,一度抖擻精神,欲把國家報效,以期恢復祖上榮光,可惜時乖命蹇,終難由人!
押花石綱,偏他翻船,收拾一擔金銀走人情,又被高俅批壞,無盤纏賣寶刀,再遭牛二蠻奪,好容易梁中書肯賞識,誰想生辰綱盡被劫去。
真正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楊志站在黃泥岡上欲尋一死時,心中之滋味,若無幾分沉浮閱歷,實難體會。
恰如德雲祖師所言:“實話說英雄至此,未必英雄。大英雄手中槍翻江倒海,抵擋不住飢、寒、窮三個字。”
噫!正是江湖風波惡,從來際遇豈由人?
任你本事如何高超,打得贏人,你能打得贏命麼?
若在原本時空,二龍山併入梁山大寨,楊志亦未得志。
他非宋江嫡系,又不是朝中有品階的戰將,受宋江高看一眼,更與晁蓋等人有些舊仇,也只得和和尚、行者抱團取暖,好容易捱到招安,打方臘時渡江便自生病,鬱郁而亡,終不曾遂平生志氣。
幸得此世有了老曹,“天暗星”之生涯,終於見了亮處。
家傳寶刀失而復得,於楊志而言,便似一口幾乎斷絕的心氣重新續上——既然大宋不愛武將,隨老曹搏一個開國勳貴又何如?
此刻崇禧觀前,楊志一夫當關,手裡是祖傳金刀,心中有雄兵百萬。
眼前雖有千軍來攻,他卻是越戰越勇,揮刀四下猛砍,要砍出一條青雲直上的功名路,砍出一個彪炳青史的不世功!
這一頭青面獸,久懷鬱郁之下,爆發兇威如海,那些官兵如何能當?依舊是骨肉如泥,近不得門前一步!
童貫驚怒交集,眼珠一轉,喚來身邊偏將低聲囑咐:“你等帶兩千兵,抄去這道觀兩側,疊人成牆,翻入其中,倒要看他腹背受敵,如何當之。”
幾員偏將連忙領命,各自帶隊去了,不多時,只聽道觀兩側,殺聲大起。
童貫聽了不由得意,然而過了一時,那殺聲還是隻在兩側裡響鬧,再細聽時,又有許多哭喊慘叫之聲夾雜其中。
原來道觀兩側,魯智深早安排下嚴成方、伍尚志二人,兩口金錘,一條銀戟,各自大開殺戒,那些官兵跳過了院牆,便似自家跳進修羅世界一般,豈有活路可走?
童貫不由惱道:“罷了,索性放一把火,燒了這道觀,看這些賊人何處容身!”
身旁卻是何灌勸道:“大帥不可!忘了我等出發時,陛下再三囑咐,這些道觀都是靈驗所在,萬萬不可毀損。”
趙佶乃是“教主道君皇帝”,倒是的確特意叮囑了童貫:“茅山乃福地洞天,愛卿去剿匪,卻不可損毀了道場,不然朕將來歸返天上,豈不欠了三茅真君的人情?”
童貫想起這話,不由愈發惱火:“陛下宅心仁厚不錯,只是這般一來,卻成了投鼠忌器局面,本帥領數千兵馬剿不得區區幾人,豈不令天下恥笑?”
話音未落,背後殺聲忽起,卻是楊春等人領兵殺來,官兵頓時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