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柒佰叄拾回 老劉巧舌說小趙(第1/3頁)
章節報錯
卻說金陵清涼山,位於城西北處,高約三十餘丈,廣近十里,古名石頭山,戰國時楚威王於此置金陵邑,山存有城,又名石城山。
諸葛亮詡金陵形勢“龍蟠虎踞”,所謂鐘山龍蟠,石城虎踞,虎踞即指此山。
南唐時山上建有避暑行宮,依山起伏,高低錯落,兩代國主李璟、李煜,常於此避暑納涼,又將山中興教寺改名為“石頭清涼大道場”,文益禪師主持其間,建立禪宗五家之一的法眼宗。
及至宋朝,正式改名為“清涼山”。
後人經此,有《南鄉子》一首,備述其妙:
碧樹掩紅牆,聆水聽風古剎藏。
六相四機傳法眼,清涼,梵唱銅鐘徹渺茫。
青煙繞平岡,一縷佛香入墨香。
閣上江天今又遠,滄桑,閱盡浮雲銀杏黃。
趙官家把兒子趙桓弄回,畢竟是名義上皇帝,近又不得,遠又不得,遂置於清涼山行宮安置,以期緩緩圖之。
魯智深等人鬧得城中大亂,清涼山行宮也自緊張起來,門前門後燈火通明,守宮禁軍盡數喚醒,披甲執杖,守得蠅飛不入。
然而蠅或許飛不入,“鼓上蚤”又有誰能攔他?
身為一代名賊,時遷本事,難道全在輕功?其實對於建築構造之瞭解,也不遜於任何工匠。
他帶著劉延慶,只遠遠望了眼行宮正門,又看了看了山勢地形,便擇定了方向。
二人藉著密林掩護,悄悄摸摸,來到山勢窪陷之處,這裡亦有宮牆一角,撥開牆外荒草,卻露出一個小小狗洞來。
劉延慶大吃一驚,奇道:“兄弟,你來過此處?如何曉得這裡有個洞?”
時遷哂笑道:“哥哥不知,凡系宮殿之屬,年日久了,土松石朽,必然難免狐窟狗穴,且多在避人之所。我方才觀此宮朝向、規模,便大約斷出它內里布置,似這一處,僻處窪地,既乏佳景,又嫌陰溼,人不願居、草不欲長,定是冷僻之處,豈無狐犬經營?”
劉延慶見他侃侃而談,不由連連點頭:“有理、有理!”隨即臉色一苦,抱住自己圓鼓鼓的將軍肚道:“只可惜這掘洞的狗兒,不是一隻胖狗,這卻奈何?”
時遷好笑道:“何須哥哥擔心?小弟自有應對。”
便從懷裡摸出一個兩塊鐵具,手上一搭一扭,拼成一隻鶴嘴鋤,嘩嘩幾下,把那狗洞漸漸刨大,劉延慶喜的手舞足蹈:“妙哉!妙哉!大些,再大些!”
不多時,狗洞變熊洞,老劉身先士卒,手足並用爬將進去。
時遷緊隨而入,特意抱些荒草,三搭兩湊,遮蔽住洞口。
劉延慶邁步便要走,時遷叫道:“哥哥且慢!”脫下衣服反穿,腰裡又取出個帽兒帶上,竟是一身宦官內侍裝束。
劉延慶看了,又驚又羨:“啊呀,你想得好周全,只是你裝扮得體,我怎麼辦?”
時遷看一看他身形,道:“哥哥稍候,小弟去借一身衣裳,與哥哥掩飾一二。”
他墊步擰身,一道風般去了一回,手託著幾件衣裙轉回來,苦笑道:“哥哥,中官之中,鮮有哥哥這般魁偉者,沒奈何,事急從權,只好用這套衣服將就了。”
劉延慶一看,那衣裙肥大豔麗,先是驚詫,隨即苦笑,搖頭道:“罷了,罷了,我替武大帥出這番力,當值一個伯爵。”
說罷一咬牙,去了自己衣服,將時遷帶來女裝換起,問時遷道:“兄弟,伱看為兄這般裝束可美麼?”
時遷上下一打量,搖頭道:“女人長了鬍子,只怕美不到哪裡去。”
劉延慶摸摸鬍子,戀戀難捨,終究一咬牙道:“罷了,我輩男兒,為覓封侯,生死都不怕,又在乎什麼鬍子?曹孟德當初也曾割須,司馬懿當年也曾穿女人衣服!”
抽出寶劍,使一招“纏頭裹腦”,頓時把自己好一部美髯,颳得乾乾淨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