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一點,已經在表演上頗有經驗的徐橫舟也有著自己的理解。

想要讓一個人物角色不再扁平化,那麼唯一能做的,就是為這個角色加上深刻的感情。

一旦有了感情羈絆,觀眾能夠代入了,那麼這個角色才會在觀眾的眼中真正地活過來。

對於唐川這個角色來說,最深的一個感情線就是他和石泓之間的故事。

但從劇情設定上來說,這兩個人之間的人物線其實又顯得特別得薄弱。

因為他們兩個人其實只是中學同學,從畢業之後上的就是不同的大學,甚至之後參加工作,兩人也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

一個成為了一名數學老師教書育人,一個卻走上了研究的道路,在學術上進行深造,成為了物理學領域的高尖端人才。

這兩者其實並沒有什麼高低之分。

但是在這部電影中,作為對比從周圍人的態度中可以看出來,大家對於唐川的身份是更為認可的。

反而覺得原本極度天才的石泓成為一名數學老師,實在是辜負了他的天賦,算是泯然於眾人了。

徐橫舟覺得可以從這一點入手。

唐川對於石泓的行為,其實是不解的,想要研究數學和擁有幸福的生活並不衝突。

並不是非要成為一名數學老師,天天窩在自己的小屋裡,去算那些世界上的高難度難題。

也許石泓覺得這樣才是純粹的吧,他的世界裡面只有數學。

唐川對石泓理解中又帶著一些惋惜。

又因為當初在中學時期,他們兩個人雖然是朋友,但是也存在一些競爭性的關係。

所以他非常瞭解石泓,知道對方是一個主意很正的人。

恐怕也不會因為自己的一兩句話就產生改變。

所以這麼些年來,他雖然一直有關注石泓的資訊,卻並沒有重新靠近他。

因為他知道自己會忍不住想要去做點什麼。

但極有可能的是,他想要做的東西,石泓是並不接受的。

這次剛好有機會重新接觸到石泓,唐川就忽然之間覺得是時候了,不管石泓能不能接受,他都想要做一點什麼……

徐橫舟覺得劇情中可以加一些回憶的部分,重點把唐川這些年來對石泓那種想接近卻又不敢靠近,想做點什麼卻終究沒有做的心理透過某些劇情展現出來。

他想到之後就迫不及待地找到蘇有朋,把自己的想法一說。

蘇有朋也覺得不錯,瞬間找來編劇三個人,就這段劇情臨時想,臨時編,敲敲打打地重新出了一份劇本。

劇本出來,三個人又仔細校對了一遍,發現確實沒有問題之後,徐橫舟就拿著這個劇本直接拍攝去了。

當然,這次是他當演員。

蘇有朋則親自上手執導這一整段戲份。

因為這些劇情絕大部分都是徐橫舟親自參與了修改的,所以演起來也並不困難,重點只需要把唐川這個人物對石泓多年來的關注演出來就行。

張魯一偶爾也會在這些劇情中入鏡。

不過兩個人大部分都是擦肩而過。

劉亦茜在一旁觀看這兩個人的表演,從頭到尾看下來之後,忽然衝著已經出了片場的徐橫舟蹦出一句話:

“我怎麼覺得唐川和石泓這兩個人之間的感情有那麼一點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

徐橫舟懵了:“啊?”

他如果沒有理解錯的話,劉亦茜的意思是那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