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陽給周慧雅“量身定做”的這張專輯,主打的概念是“苦情”。

《記事本》是一道開胃菜,而其他的歌就像宋陽自己專薅巨星同學一樣,主要的歌都精準地薅著同樣的人。

那個年代曾在華語樂壇頻頻創造百萬級銷量的許芸。

什麼《獨角戲》、《如果雲知道》、《日光機場》、《你的眼睛》,許芸最出名的歌都一網打盡。

而另一半,則薅自另一個同樣姓許的,《城裡的月光》、《都是夜歸人》、《陽光總在風雲後》、《遺憾》。

再加上一首合唱的《因為愛情》,十首歌全了。

周慧雅的音色和風格不一定每首歌都貼切無比,但此時在她們眼中,這些都是“新歌”,自然毫無成見。

她們判斷的標準,是旋律、是詞。

無敵了。

本以為《記事本》就是一首重磅主打的,這時陳韻和周慧雅才知道“都是一個質量”是什麼意思。

看完剩下的九首歌之後,陳韻、周慧雅和管叔明看宋陽的眼神和表情已經變得很誇張。

宋陽維持著笑容笑道:“周小姐,唱這些歌的時候,如果能帶著惆悵、惋惜又看透的感覺,有感情的表達,應該能和詞一起讓很多熟悉你的歌迷聽著非常有感覺的。有些歌,如果在氣息上表現更好,應該會完全上一個層次。”

氣息是周慧雅的一個短板,但看著這九首歌,周慧雅找到了當初看到《記事本》時的感覺。

每一首歌,似乎都是對她那段感情從不同角度做出的註解。

能把音樂或者表演做好的人,內心都或多或少是敏感的。他們看到一些隻言片語,就能循著字句或者旋律想到更多。

周慧雅只覺得,這個人似乎從外人的立場就看穿了自己許多不同日夜的不同思緒。

這是真的量身定做。

任誰看到這是周慧雅新的專輯,聽著歌看著歌詞,也只會覺得這就是周慧雅,這就是她與那個人分手後的“心路歷程”。

但這一次,全部的歌都由另一個人操刀創作。

管叔明是懂行的,從《記事本》到這另外的九首,他已經很清楚:這他孃的叫大概會有緋聞?這樣的十首金曲一股腦地給了周慧雅,對方還是個內地優秀得令人難以置信的人,帥氣又年輕,誰不會想到會有什麼?

一張專輯的詞曲作者都是同一個人,扎眼到讓人無法忽視。

管叔明想到了另一件事:“……宋總,你自己的那張個人專輯……”

“我那張比較文藝。”宋陽說道,“不見得每一首都會流行。”

管叔明和陳韻無言以對。

誰特麼能保證專輯裡每一首都大火?

已經過來的李儒和邱寧也暈了。

他們看不懂譜,但從這三人的反應裡看出了些端倪。

“……你們合唱的這首,唱來聽聽?”李儒提議道。

說這個宋陽就來勁了:“李哥,這首歌就像《心要讓你聽見》一樣,是不是很適合作為咱們魅影VCD的宣傳素材?”

無他,最開始一句“給你一張過去的CD”,加了一個V、把“過去”改成“我們”而已。其他的詞,略微改動一下。

這樣一來,就不純粹只是音樂了,還有過去的畫面。

既符合周慧雅對過去戀情的“緬懷”,又能當做VCD光碟這種新玩意的宣傳。

管叔明和陳韻、周慧雅現在倒覺得他要合唱這首歌非常能理解了。

沒有感情,全是生意。

怪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