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一。

李裕帶部分大軍返回了襄陽城。

德王一回,整個南陽國振奮。

此時滿山翠綠,江水滔滔,城外阡陌縱橫,城內熙熙攘攘。

自從李裕的德王府搬遷到了襄陽,整個荊襄的經濟發展中心也逐漸的從南陽往襄陽轉移。

這個趨勢誰都無法阻止。

政治中心轉移,經濟中心也會轉移,除非佔有不可替代的地理位置。

李裕撬動商業的槓桿就是錢幣。

當初為了發展經濟,他從襄陽的錢坊借了一套錢範,用來鑄錢。

荊襄是法定鑄幣錢坊之一,擁有朝廷發放的“襄”字錢範多套。

如今,李裕放開手腳,大力鑄錢,“襄”字開元通寶,不僅在荊襄南陽流通,還隨著戰爭的程序,流向了荊南、湘北、湘南。

如今更是流進了江西。

一船船沉甸甸、黃橙橙的襄字銅錢,跟隨著貨物從江北流進了江南。

而江南的貨物也跟隨著船隻北流。

一時之間,李裕與趙氏和馬殷的領地之間,互通有無,商貿繁榮起來。

幾家還簽訂了一份通商貿易協議。

協議上規定,凡是持有各自牌照的商家只在牌照領取地上繳賦稅,銷售地不得再重複收取。

這就讓很多城池出現了大量的店鋪,外地來的行商只能將貨物銷售給店鋪,店鋪再對外銷售。

這樣行商回註冊地交稅,而店鋪在當地交稅。

各軍關卡通道不得收取過路費,各城不得收取進城費。

也就是免費暢行各地,只要在註冊地上繳稅費即可。

李裕的目的是為了鼓勵貿易,讓金錢和貨物流動起來。

在襄陽處理了幾天公務,他就帶著一家老小返回了南陽。

當初家裡就商量好了,襄陽、南陽各住半年。

六月一過就要回南陽居住了。

李裕坐船行於淯水之上。

河岸兩側都是綠油油的稻田。

河邊是一個個巨大的圓形水車,在水流的衝擊下,緩慢的旋轉著。

一桶桶清澈的河水被提上了河岸,又嘩嘩的倒進了水槽裡,順著水槽流向了遠方。

“夫君,到現在都沒下雨,今年怕是要乾旱了。”

“嗯,還是要抗旱哪,不然就沒了收成,老百姓的日子不好過啊。”

李裕皺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