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12月1號(第1/5頁)
章節報錯
澤市以前只是個縣,隸屬於曹州。
民國時期,曹州被拆解,境內各縣,有的劃分給北河,有的劃分給東山,有的劃分給南河。
後來新華夏成立,組建平原省,設定渮澤專區,被拆出去的縣,又拿了回來。
但沒過多久,平原省被拆解,渮澤專區被取消,各縣又被劃分給了北河、東山、南河。
到了七十年代,上級為了方便管理,將屬於東山的渮澤專區,更改為地區。
經歷如此坎坷,澤市始終處於小縣城級別,到了八十年代才擁有火車站,99年才成為真正的‘市’。
而黃泥崗所在的谷城縣,距離濟水市比較近,濟水市在大清時期就建造了火車站,可以到達全國大部分城市,後來還率先修建了國道、高速,並且是戰備級別。
這就導致,谷城縣的人,出遠門都是跑濟水市坐火車。
甚至看病就醫,也是跑濟水市附屬醫院。
一來二去,身為澤市本地人,徐飛愕然發現,自己竟然是第一次來澤市。
時值傍晚。
年久失修的柏油路上,林立著眾多老式電線杆,北風吹來,捲起無人打掃的垃圾袋,呼吸間,空氣裡還夾雜著一股臭水溝的味道。
遙望遠方。
路上行人稀少,兩側街邊店僅有一兩個小賣部在營業。
被譽為市中心的東方紅廣場,連路燈都未開啟。
即便疾馳而過的公交車,也是早就被淘汰的鐵皮樣式,沒有led顯示屏,更沒有到站提醒。
徐飛不相信程光會擺爛,拿出充電寶,聯絡情報系統,一邊遠眺酷似小丫電扇廠的城市輪廓,一邊瞭解澤市現狀。
按道理講,大澤發展迅速,澤市近水樓臺先得月,怎麼也能沾點光。
然而,澤市的勞動力,湧向大澤。
澤市的小攤小販,轉移大澤。
澤市的個體戶,跟著跑向大澤。
留下的企業,眼看招不到人,或申請破產,或遷往大澤。
程光綽號程賣光,賣完澤市國企,賣醫院,接著再賣車站……
買下國企的老闆,現場拍著胸口,保證為澤市發展做貢獻,隔天辦理貸款,帶上資金投奔大澤。
買下醫院的老闆,前一天還在發毒誓,寧願傾家蕩產也要造福澤市,第二天清退所有醫護,再帶著醫護奔赴大澤,加入市民醫院。
買下車站的老闆沒跑,卻暫停所有市區業務,搞起鄉村快車,主要經營大澤線路。
最重要的是,澤市為了gdp,捨棄了大澤稅收,現在鐵飯碗薪資,全靠基洛夫彩票。
如此兩年過去,澤市除了人口,還剩下點啥。
徐飛翻看著相關資訊,圍繞光能軌道車入站口,在周圍熘達一圈,終於明白程光為什麼給澤市申請軌道車專案。
因為這麼下去,澤市早晚被大澤吸成空殼。
而有了軌道車,50公里的距離,5分鐘完成通勤,許多在大澤買不起房子的外來人口,也就可以在澤市定居。
澤市提前買下週圍地皮,再高價賣給開發商,憑藉軌道車入口,開發商賣房繳稅,澤市既有了財政收入,又有了發展契機。
然而,軌道車專案升級為光能軌道車,天文數字般的投資額,以及120人x5節車廂的單次運送量,打消了程光的計劃。
比如吸納2萬務工人員入駐澤市,光能軌道車同一時間只能啟動一輛,5分鐘過去,5分鐘回來,10分鐘運送600人到大澤上班,一個小時也不過運送3600人。
並且2萬務工人員,遠遠低於澤市預期,怎麼也要容納5萬人。
澤市計劃破產,程光等人徹底擺爛。
但澤市大院並未受到處罰,因為大澤屬於澤市,大澤被譽為‘北上廣深澤’,gdp在那放著,澤市這副破敗模樣,gdp只高不低,僅次於魔都……
說來說去,都是綜合計算惹的禍。
而澤市計劃破產後,程光為了修建通往大澤的中華大街,找到留在國內搞建設的大澤集團總經理趙衛國,打算賣掉澤市提前買下的光能軌道車出入口附近的地皮,換取資金。
老趙看在自己人的份上,幫程光解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