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愛情嚮導(第1/2頁)
章節報錯
卿生喝著茶,沒有急著發表她的想法。
她其實對許涵的瞭解很有限,說她們兩剛認識不久也是合適的,天然的血緣關係可能會造成特殊的親近感,可她對許涵的情感生活一無所知,而且在這方面,她們兩個顯然很不一樣。
卿生是被動的,她也無法辨識對方對她的感覺,愛情對她來說不是必需品,若硬要說“來一趟人間,需要經歷愛情”的話,她認為她對莫勿“單向”的情愫已經算作經歷了,她知道心動是什麼感覺,已經足夠,不算白來一趟人間。
所以她永遠不會像許涵一樣,主動的去追求一個人,因此更加無法判斷如果有一天感情已經消亡,她會怎麼選擇。
何況她的選擇也未必正確。
卿生考慮了很久才問許涵:“總不會什麼事都沒發生,你突然就覺得對小詹沒感覺了吧?我想……會不會是因為他做了一些事,動搖了你對他的崇拜?”
她一直認為兩個人在一起,應該存在一種類似於崇拜的情感,尤其是女性對男性,現代女性比較獨立,或者說公序良俗普通認為女性應該獨立,但事實上大多數女性在婚戀生活中,很難不需要對男性的依賴感,打個比方——加班太晚,男人是不會需要女人去接他回家的,可多數女人其實都希望男人去接她,尤其當交通不便,存在安全隱患的時候,畢竟女人比男人更有可能成為某些犯罪份子的目標。
如果男人連這點要求都拒絕,亮出“男女平等”的旗號,女人就會想,什麼事情我都能獨立解決了,我為什麼要結婚?
無論多強大的女人,內心仍然渴望著男人成為她的避風港,煩惱的時候需要身邊有個比她更睿智的人開解她,感覺疲倦的時候可以什麼都不想,在避風港裡進行休整,女人得信賴這個男人,在此前提前下,她才會需要這個男人。
信賴和崇拜是互通的,信賴感的前提是女人必需認可這個男人的能力。
卿生記得她有個讀者,一回在讀者群裡說起自己的私事,那時讀者剛離婚,讀者和老公是大學同學,兩人在另一個城市一起奮鬥和拼搏,買了房,買了車,決定結婚。婚後讀者決定繼續提升自己,但她的丈夫卻自足於既有的生活,上班開啟了混日子的模式,業餘時間全用來玩遊戲。
有一回,讀者下班,遇見颱風,她只好在公司附近的酒店住,打電話給丈夫囑咐丈夫關照下她的阿姨,讀者的阿姨和她住同一幢樓,但因為中風,行動不便,讀者是擔心外頭風大雨大,阿姨受驚在家發生意外。
結果她丈夫因為在家玩遊戲,忘了這件事。
阿姨沒發生意外,不過是因為剛好冰箱壞了,她擔心冰箱裡的食物變質,外頭風大雨大的,萬一吃壞了肚子連累子女和親戚操心,餓了一天。
這就是讀者和老公離婚的原因。
但其實只是導火索,卿生潛著水看讀者說來越多的瑣碎事——她下班回家,永遠都是聽老公在唸叨現在的新職員有多好高騖遠,為了整治那些新職員他有多麼的殫精竭慮;要不就是遊戲時遇見了個傻x隊友;有時候居然還會講隔壁的女人穿著太暴露,私生活應該亂七八糟。
兩人逐漸沒話題。
後來她老公因為和公司的同事爭執,老闆沒有批評新職員,只是提醒她老公在管理上要注意方式方法,老公就覺得受到了莫大的侮辱,自己提出了辭職,以為憑他的資歷能找到更好的工作,結果是……找到工作都成為了難題。
終於找到工作,某公司的後勤人員,工作很清閒,工資還是能養活他自己的,所以老公就徹底“清靜無為”了,下班後直接奔回家投入網路遊戲。
老公帶著耳機,一條腿蹬椅子上,抽得滿屋子煙臭,大聲罵著髒話,對於老婆在工作上取得的成就,他表示“那有何用”。
沒有共同的話題,曾經愛過的,已經變成曾經討厭的人的模樣。
這還怎麼對他產生信賴呢?愛情沒有信賴,漸漸死亡,很小的一個導火索,徹底點燃了離婚的決心。
因此卿生猜測,在許涵和小詹之間一定發生了什麼事,突然的無感,也許是某種光環的消失。
卿生本人其實不大讚同完全不容缺點的愛情,每個人都不可能完美,就像莫勿身上其實也有缺點,比如他很多時候都不守時,甚至會失信於人——關於這點胖子和張琅都深有體會,約定了時間聚會,莫小勿經常都會遲到,不存在正當原因,往往是起床失敗。
他還是拖延症候群患者,有回自告奮勇要幫卿生收集素材,卿生答應了,等了一週都沒訊息,眼看著急用了,莫小勿才心急火燎地開始“工作”。
還有諸如跟人吃飯的時候煲個沒完沒了的電話粥啊,自己起床氣大偏要惡作劇騷擾別人的美夢啊,等等等等“劣跡行為”。
卿生想的是,如果許涵只是發現了小詹某些無傷大雅的小缺點,根本不到影響感情的程度,還是應當給予“三思而後行”的建議。
許涵乾脆把一袋子蝦條直接抱懷裡,一邊吃一邊回憶:“他還是那樣子啊,沒有莫名其妙衝我發火,甚至都沒有衝別的人發脾氣,他還自己琢磨出兩種口感非常好的冰調,說是專門為我調製的,我的確很滿意,他知道我是個顏狗,因此沒讓他自己忽然變醜,我焦慮的時候他照樣會耐心的安撫我的情緒。
恩……要真說發生的算是一件事的話……他其實是很靦腆的,跟我說過他從來不會調侃人家,唯有對我會主動露出笑臉,會陪我去參加一些對他來說是陌生人的聚會,但那天,我跟他逛街,他居然主動和一個女孩子打招呼,很熱情的寒暄,還答應了幾天後跟那女孩去徒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