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開國君主本就是那些有著赫赫戰功的將領,所以他們更加懂得這些‘同類’的想法。

相比起來,第二代或者第三代開始,君主對於這些人就不是那麼的理解了。

他們甚至會以為,這些人天生就該跪在自己的腳下。

就像是秦朝的二世皇帝胡亥,以及在胡亥周圍的趙高等人。

他們大概就從來都沒有想過,天下間還有敢造反的人存在。

然後他們就被車翻了。

劉邦吸取了教訓,所以在成為皇帝以後,第一時間就把英布、彭越等一大群人全部都給掃平了。

當然,也包括了韓信。

後者死的尤其冤枉。

他甚至都沒能發揮出自己的實力。

嗯,帶兵打仗的能力。

至於政治什麼的,那還是算了吧。

總而言之,作為一個君主,尤其是開國君主,他們最大的理想,或者說是最想完成的事情,不論什麼時候,永遠都只有一個。

那就是統一。

因為他們清楚,只有統一,才不會養出下一個同類。

如果沒有統一,下一個同類便會在多年征戰當中逐漸成為早期的他們本身。

這就很危險了。

所以不論如何,曹操這樣的人都只能死在戰場上,而不是死在某個陰謀的角落裡。

不然的話,未來的曹魏恐怕就又會變成各地擁兵自立的格局了。

在那樣的情況下,劉備集團所要對付的便是又一個袁術、又一個陶謙、又一個孔融、以及又一個袁紹。

當然,他們只是半獨立的狀態。

所謂的半獨立,指的就是他們最終還要聽從曹魏的命令。

但也就只是聽一點。

比如說該怎麼圍堵劉備、孫權,曹魏朝廷就算是給了他們相對應的計劃,他們也都會在各自麾下的那些謀士的幫助下,換成更加好用、且能壯大自身的方法。

有人或許會覺得,這樣的形勢下,似乎對劉備集團是有利的。

可這也就只是看起來罷了。

畢竟,他們在沒有強大起來之前,終歸還是要聽從曹魏朝廷的命令。

換句話來說,如果當初的群雄並起意味著可以逐個擊破,那麼曹操死後的政治格局,便是袁紹率領各路諸侯討伐董卓的程序。

最關鍵的是,就算袁紹做了某些不該做的事,他們也還是會忍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