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下火光燦爛,喊殺聲震天。

篝火與火把相映成輝,這片邊陲之地彷彿突然變成了一座生機勃勃的鬧市。

孟凡站在高處俯視這般景象。

如果用詩人的眼光去看,天地間是如此壯麗,完全值得提筆揮墨,而他卻你死我活的血腥爭奪。

為了提高收攏效率,他特意掛了招魂幡,只收攏大唐將士,而吐谷渾與吐蕃人,還是魂飛魄散為好。

沒有憐憫、沒有感情,燕國公想不到什麼好辦法,歷代將領都是用人命上去填,殺到血肉橫飛、血流成河,敵人已經沒有力氣反抗,再接管這處軍事要衝。

喊殺聲持續了半夜,石堡內的吐蕃人精疲力盡,而唐軍與吐谷渾人心生牴觸,沒誰願意像飛蛾撲火那樣,把命給填進無底洞當中。

要是有大炮就好了。

誠然,雷霆之力不比這個差,但這份因果,孟凡卻怎麼也不想承擔。

更何況,兩軍交戰之際,國運和煞氣衝擊,道法難以發揮。

左思右想下,孟凡突然提出了一個主意,他命令靠近此地的隴右各州縣提供火藥——

此物其實很早就出現,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出現簡單的火藥。

而煉丹師只是把它當做煉丹用而已,因後代的帝王,個個都想求長生不老,召集許多煉藥師尋藥,漸漸的,人們知道了,把硫磺、硝石、木碳三種成分混合在一起,點燃就能起到劇烈燃燒作用。

當然了,早期的火藥根本達不到軍事作用,得進行改進,使之黑火藥。

道家老祖宗所發現之物,孟凡不會提純?

就是沒有後世那麼大威力罷了。

隨著第一批經過處理的原料送過來,軍營某片區域成為了試驗場。

【火藥發作,聲如雷震,熱力達半畝之上,人與牛皮皆碎並無跡,甲鐵皆透】

有隨軍文官如是記載,雖說有誇張成分,但確實達到了能夠投入使用的程度,這令眾將興奮不已。

說實話,孟凡後悔自己為什麼不早點想到這個方法,可以少犧牲上千自己人。

而找到合適的配比以後,各州各縣又被要求收集毒物,什麼砒霜、硫磺、草頭烏、巴豆、狼毒,一系列玩意兒,反正什麼有毒就塞什麼。

當這些玩意兒混合成球體之後,再用舊紙、麻皮、炭粉等材料搗碎混勻,攪成湖狀塗於表面……

大唐版化學武器。

用來對付吐蕃畜牲再合適不過。

跟侵犯國土,製造殺戮的異族還講什麼人道主義?

可惜,困難總是會出現。

繞來繞去,任何處於安全範圍的地方,投石車都面臨射程不夠的問題。

但辦法總比困難多,一番商討,最終決定在懸崖下的湟水邊修幾座土山,到時候,把投石車弄上去,居高臨下發射,會增加有限距離!

至於要修多高的土堆?

三角函式。

孟凡也體會了一把學霸的快樂,初高中數學知識,結合卷宗內關於石堡的記載,很快就制定好相關數值。

吐蕃人不清楚火藥球這種大殺器,但僅僅是大型投石車就足夠頭疼了,奈何他們居高臨下,拿工地沒辦法——技術實在有限得很,雖然偷偷學到了一些工匠技巧,也能做弩炮投石車雲梯等器械,但質量就不敢恭維,射程也大打折扣,無法威脅工地。

如果想阻止工匠繼續施工,只能從方臺上出來,用近戰解決問題。

結果……趁著夜色濃厚,吐蕃人還真派出了一隊死士。

奈何來的太晚,已經修上去的土山他們沒辦法,火根本燒不掉。

於是乎,這幫傢伙抬起粗木柱去撞,想像攻打城門那樣,把土山撞塌,可軍事要地,土質夯得異常嚴實,無論怎麼衝撞,都不帶動彈一下。

這時,附近的守軍也及時殺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