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非川之戰結束六年之後,唐朝終於無法忍受吐蕃的多次騷擾,決定將目光從東邊收回,轉而投向盤踞西域的異族。

儀鳳元年閏三月初一,吐蕃侵犯鄯、廓、河、芳四州;

二十九日,吐蕃侵犯疊州。

儀鳳二年,也就是今年五月,吐蕃侵犯扶州。

正因為如此,平息完半島的不安定因素,解決這個野蠻國家,成了帝國的當務之急,否則西域將會一直處於動盪之中。

而在天皇李治看來,吐蕃攻佔西域以及大非川之戰中的失敗,是其一生光輝形象中的刺眼汙點。

在馭龍賓天之前,必須要徹底完成清算,向世人和那些番邦小國們證明大唐是不可戰勝的!

詔書《令舉勐士敕》之中,更是直接說明吐蕃在這幾年十分不安生,而大唐對其始終採取剋制態度,比止令鎮遏,未能即事翦除。

這種情況下,吐蕃仍舊不知好歹,反而變本加厲,如今已成為國家不得不剷除的蠻族勢力了。

故而,各地百姓選擇踴躍參軍,希望一血國恥,徹底剿滅吐蕃。

十八萬大軍!

這個上報過來的數字非常誇張,哪怕大部分是輔兵,所形成的戰力仍舊非常可觀。

如今,廟堂之內,朝中眾臣議論紛紛,畢竟上次大非川失敗的原因為將帥不和,所以此次任命將帥,必須慎之又慎。

到底該選誰呢?

說實話,因為孟凡對歷史瞭解不算特別多,只知曉大非川之敗,卻不清楚後面一系列相關戰爭。

一番爭執之中,深受皇帝信任並在朝中擔任中書令,也就是宰相一職的李敬玄被推上臺前。

不可否認,唐朝時文武分途還未完全實現,士人們大多是能文能武,可以做到:文能安邦平天下,武可鞍馬定乾坤。

奈何無論孟凡怎麼看,都不覺得前方那個看起來很儒雅的老頭,是什麼好人選,他真沒有那種果決勁兒。

可是,今上態度很明確:

非他莫屬。

至於原因,前輩軍將推舉!

若是旁人倒也沒什麼,可推舉之人乃是常年鎮守邊疆,防範吐蕃的名將劉仁軌!

昔年薛仁貴因大非川之戰中的失敗而聲望盡失,為了防範吐蕃的騷擾,朝廷又必須派一名大將前往河隴地區鎮守,收拾殘局。

那時候,李治舉目望去,突然發現朝中似乎沒有可拿得出手的大將了,太宗文皇帝留下的李績死了,蘇定方也死了,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貴吃了大敗仗。

萬般無奈之下,朝廷決定再次徵召已經稱病致仕的名將劉仁軌,任命其為隴州刺史,鎮守河隴地區,防範吐蕃侵擾,而他確實做的很好,深得帝心。

後來出鎮遼東,亦大有作為。

可關鍵在於,李敬玄知曉這裡面有圈套,事實上他和劉仁軌之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積怨已深,且深到讓雙方都可以置國家利益於不顧,也要把彼此拖下水來!

這分明是一次報復。

李敬玄太瞭解自己了,負責內政絕對有信心,而統兵能力……

時隔這麼多年,被國家寄予厚望的十八萬大軍交到自己手中,去攻打佔據地利的另一強國吐蕃,下場會是什麼?

“臣非將帥才,且仁軌逞憾,故強臣以不能。”

在滿朝文武的注視下,宰相李敬玄嘆息,直接把難處說出。

可惜,這一行動無疑對於急於教訓吐蕃的皇帝而言,是一件很掃興的事情,李治端坐在御座之上,認為李敬玄在矯情,根本不留任何情面,直接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