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德殿,坐落在一個巨大平臺上,共用一百九十二根柱子,比後世故宮太和殿還要大上數倍,作宴飲群臣、觀看雜技舞樂、及外事召見之用,由前、中、後三組殿組成。

故而,這一頓算是國宴。

也算是沾了小日子的光?

念頭過於荒唐。

只能說唐朝過於大方。

說起遣唐使,陸陸續續已經來了三四批次了,孟凡猜測,倭國此時應該已經制定了全面學習大唐的國策。

畢竟十幾年前的白江口之戰,唐軍以孤城之兵完敗數倍於己的倭軍主力,一戰打得小日子全國精銳幾乎全軍覆沒。

而對於唐朝而言,就只是場區域戰役,史書上提了幾筆,不值得大書特書。

而倭國則意識到自身與唐朝之間巨大差距,根植在骨子裡崇拜強者的情緒毫不掩飾,開始長期、近乎不間斷地派出遣唐使,全面學習大唐。

大到建築,小到服飾,陶冶情操的詩歌到各種禮儀,只要來自大唐,那必然是最好的,就連平安京之名都仿照長安,皇城格局完全就是小一號的大明宮。

對於東海小國希望學習的想法,二聖自然是禮遇之,根本不記恨以前發生過沖突。

事實上,別說態度親唐的倭國,就是宿敵吐蕃在長安的使者,過得都很不錯,甚至不願意回國了。

虛榮、好面子?

聽人喊幾聲天可汗,就給予各種優待,孟凡覺得這種面子,其實沒什麼意思。現代人評價說是提高漢文化影響力,卻也沒想想,這群養不熟的狼崽子,學了先進技術以後,反過來攻打老祖宗時,死了多少人。

說來也悲哀,後世考察唐代文化時,倭國竟然成了權威專家。

有些導演不知是蠢,還是壞,整出一個以倭代華,將倭寇甲冑說成是唐人甲冑、宋人甲冑,穿這身去演辛棄疾等民族英雄。

自身經歷的港島世界,九菊一派,不就是遣唐使偷學道家術法,回去改了改?

不過……孟凡無力阻止這種事。

倭國眼下也真心實意在學,一點不臣之心都沒有,加上二聖,乃至文武百官都覺得這樣有面子,制止了也沒用。

總不見得說,往後會如何如何吧?

當今大唐,疆域遼闊,真天朝上國,說什麼***,根本沒市場。

孟凡也懶得自討無趣,等過段時間,他會召集道門眾法脈,讓其嚴守自家傳承,別外流出去。

至於佛門鑑真東渡……隨他去吧。

「萬壽無疆。」

祝福聲中,宴會正式開始,秀麗宮娥端著美酒佳餚魚貫而入,絲竹之聲也隨即響起,歌舞昇平,一派太平盛世。

「四海皇風被……千年德水清……衣戎更不著……今日告功成……」

第一支樂舞由一百二十八名披甲健將表演,執纛健步,交錯屈伸,收尾回顧,往來刺擊。

別懷疑,就是戰陣之形,連戰場衝鋒鼓舞士氣的大鼓都擂上了,聲韻也越來越激昂。

《秦王破陣樂》

昔日太宗文皇帝仍是秦王,定鼎江山之前,親自衝鋒陷陣,率軍打敗了劉武周,將士們自發編曲頌揚他,如當年的蘭陵王高長恭。

於是乎,有了這支樂曲,來展現國家風氣。

隨著第一曲結束,第二曲便是舞獅,名為《太平樂》。

胡旋舞……劍舞……

「九如,過會兒有新排的舞。」

「那真是大飽眼福了。」

李賢與孟凡小聲交流著。

說實話,第一次欣賞此類舞蹈,確實是一種享受,由於是國宴,每一曲都代

表著盛唐最高標準。

劍舞的樂妓紛紛下來,一群身形輕盈的舞姬上臺,長袖飛舞,個個生得也俏麗,不染風塵一般。

由於親眼見過仙女,孟凡可以肯定,她們確實帶有幾分仙氣,便頗有興致地欣賞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