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地官赦罪日見聞·續【日常】(第1/4頁)
章節報錯
世間場面最大的活動莫過於——
過節。
有三個跟佛家關係緊密,從寺內發展到寺外的節日,在唐朝長安差不多已經達到全民參與的地步,分別是四月初八佛誕節、七月十五盂蘭盆節、十二月初八佛成道節,也就是所謂臘八節。
不過,其中最有華夏特色的應當是七月十五,俗世稱其為中元節,道家稱之為地官赦罪日。
早在東漢末期,道宮內就已經尊奉天官紫薇大帝、地官清虛大帝、水官洞陰大帝,七月十五被正式定為節氣。
而佛教作為外來教派,根本沒有相關說法,為了能夠傳教,就立刻跟風起來,內涵也照抄道門——
為亡故親人祈福赦罪,準備供奉餵飽陰間惡鬼,使先祖靈魂免於遭罪,同時也告訴祖宗,家裡今年收成如何、添了多少人。
由於和尚經常給予百姓小恩小惠,不斷發展信徒,道家則走上層路線,門檻高,講究緣分之類。
因此,在這一天各大道觀比較清淨,就是設定齋醮表達對清虛大帝的禮敬,跟善信一起喝杯清茶之類。
佛寺則異常熱鬧,連小沙彌都無法清閒,必須跟著師父一起在外面迎客。
說實話,孟凡還是比較好奇佛家這個外來戶到底會怎麼搞,一縷神魂飛上高空俯瞰,看到了很多貢物堆,比如幡花、燈燭、衣裳、水果、點心、素菜之類,悉數裝入一個個大盆。
畢竟名為盂蘭盆節,確實是一個個盆子,至於盂蘭這個迥異於漢家文化的詞彙,則是舶來品,用民國那時候的話講:洋玩意兒。
過去在港島世界,跟那位圓通大師閒談時聊過,一個約莫在南北朝形成的音譯詞,本意為倒懸,指鬼魂在陰間受苦煎熬的苦痛感覺。
【七月十五日,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
換而言之,就是把你最好的東西,不侷限吃喝,蠟燭、香油皆可,甚至衣服和床上用品,也是來者不拒,全部放在盆子裡,送到寺廟裡給高僧們享用。
如果這麼做了,你家因生前罪孽而在地獄受苦的先人就可以超脫。
嗯……總感覺有種騙吃騙喝的意味在,但存有仙佛的世界,和尚們應當是收錢辦事的,至少孟凡面前這家寺廟,法眼確實有看到有佛陀虛影在享受香火。
「明天長安各家寺廟會安排俗講,以前還覺得挺有意思,現在就感覺也沒什麼。」李令月認真道。
「若是導人向善,聽聽也沒什麼。」
孟凡回答。
太史局有人提過這事,那位樓觀道同修對佛門的厭惡,簡直是不加掩飾,這般形容——
賊禿藉著偷來的節氣,個個吃得腦滿腸肥,第二天整頓儀容,穿好法衣,聚集到他們佛堂前的園子裡,開始表演猴戲:目連救母。….
「我記得不遠處有一家寺廟,今日也舉辦俗講,郎君要進去看看嗎?」
上官婉兒好奇道。
由於出門前特意換下道袍,又沒有修持酆都黑律,倒也沒有太多限制,別自己腦殘,非要欺師滅祖加入就好。
「那就去見識一番吧。」
略作思索,孟凡回答。
事實上,他並非那種喜歡一棍子打死的道士,部分高僧也確實值得敬重。
而歷史上為何屢屢滅佛的原因,孟道長有所瞭解,北宋真宗之前大和尚隨意搞三俗,根本沒修行的樣子,還喜歡兼併土地,利用身份便利,不向朝廷納稅,肥了自己、肥了佛陀金身。
一旦國家遭到外族侵犯,和尚個個不打仗,全部閉門唸經,坐看戰亂爆發,要是行走世間看到種種悲劇,最多低
頭誦唸阿彌陀佛,宣一聲佛號,半點血性都沒有。